2.让安全不再成为隐患
让我们来远观一下微信,说了这么多它的好特别是它的价值,似乎微信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似的。其实,微信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宝藏”更不是俯拾即是,唾手可得。与其他的互联网应用一样,微信同样存在着风险,尤其是诈骗钱财的事情不时发生,这为微信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没有攻不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微信上的安全风险其实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是当事人和用户需要具有安全防范意识,懂得控制风险的技能,提高警惕,就能化解隐患于无形。
微信上被骗一般都是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无论是冒充好友套取用户信息,还是假装微信官方和银行机构发布的诈骗信息。在微信类应用甚至手机通信录中,建议用户不要使用真实名字,只需采用朋友圈常用的名称或代称即可,比如“美猴王”“厨神”“阿炳”“大兵”“老C”等。用户信息泄露很重要的一个隐形渠道是用户在安装应用时,默认了软件对用户通话、短信、手机号码、地理位置、关联应用等信息的获取,只要勾销这些默认的设置(root),就能有效防止个人信息的流失和泄露,也能防范大部分的诈骗事件。
让安全不再成为隐患
一些冒充好友发来的消息,如谎称手机丢失、微信等账号被盗,需要你发送相关信息,特别是涉及验证码、支付密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保险单号码时需要特别提高警惕,一定要通过你的验证,验证问题如出生地点、毕业学校、喜爱食物、某月某日去过某地等。为防止双重、多重、连环骗局,尽量减少用本手机对发送信息者通话确认,防止在验证时落入二次骗局。在核对微信官方、银行机构等组织发送的消息时,不要联系对方提供的号码,可直接联系这些单位公布的正确的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而在日常使用中,用户在公共场所的电脑和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上应避免登录自己的个人账号,包括网银、空间、论坛、网购账号、电子邮箱等。设置的密码和密保问题不要过于简单、大众化、容易联想,对自己的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经常进行病毒、木马的查杀,浏览的网页如果不是十分重要,建议清除使用痕迹,来历不明的软件慎用或不用。存汇款、信用卡消费、实名购票等票据不要随手丢弃,应有序保存或彻底销毁。关注朋友们最近的状态,经常进行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加深感情,还能有效防范诈骗。
对于一些非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诈骗,如陌生交友,应采取慎重的态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减少诈骗伤害的有效防范。交往不深的,切忌轻易地完全付出自己的感情;未经确认,更不能输送大额款项;发觉异常,及时向信得过的好友或警察求助。方法还有很多,怕就怕“网盲”在高手中“无知无畏”。
目前,利用网络、电信等方式的诈骗,大多采取的是获取当事人的手机号码、网络应用密码等进行的。其实,犯罪分子一般并不能获得当事人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关键的敏感信息,很多时候是你在“帮助”犯罪分子对你行骗。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防范意识,掌握防控技能才是规避微信安全风险隐患的核心。在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你还是一个“网盲”,要不远离网络(不现实吧),要不就让自己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