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在大数据中突围
一、我们生活在虚拟社会
1.地球村:压缩的时空
笔者在前文中已有叙述,微信重建了一个心理和情感上的“社区”,“朋友圈”是社区,6亿人微信就是大社区,这让我们对“地球村”理解更为直观,因为我们就在使用微信。村,本是对基层人类聚集区的称呼,一般地理范围不过数平方公里。而地球是表面面积超过5亿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的星球,将地球比喻为村落,侧面反映的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的发达极大地缩短了物理位移耗费的时间。以日常相对论(感知)来看,以时间为参照基准,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距离的压缩,世界宛在眼前,触手可及,时空被悄然“压缩”。
在大数据时代突围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极为有限,日行不过百十里(1里=500米),孔子周游列国(方圆不过千里)和八百里加急快报(驿站)就已经是伟大的壮举了。在今天,方圆千里不过一个省区而已,八百里不过是高铁70分钟的路程而已,而网络几乎瞬间就可以抵达,地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不再是个庞然大物了。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那么这个压缩的“地球村”单位有效资源的密度就很大,相对的单位开发成本较低,在这个“剪刀差”效应下,蕴藏着很多的机会,比如电商、微电商。
互联网的出现将“地球村”从话题变成现实,将相对封闭的信息独享环境变成了较为开放的信息共享环境,获取信息的成本无限接近于零。特别是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诞生,实物的数据化正在稳步推进,数据就是商品,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经济,数据就是一切……我们就生活在数据的“虚拟”社会中。
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虚拟社会也是一把双刃剑。以数据为例,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有效数据选择、虚假数据甄别、海量数据分析等问题,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中,让数据变成效益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单靠个人无法完成巨量的运算,要想将信息从虚拟的数据格式转化为可视的行为指导,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工具,于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应运而生了。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社会里,日常生活、商业运营、经济行为等实现程度极高的智能化,事物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人们以数据的形式消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之高令人震惊,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数据分析将直接跨过支柱产业成为基础产业,部分事物甚至可以实现“超时空”位移(思维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