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虚拟与真实的距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谚语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人们常常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现象),而怀疑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难以证实的消息,似乎虚拟与真实之间有着无法弥补和连接的巨大鸿沟。与此相关,还有一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网络上你也一定能经常看到:灰色收入。所谓的灰色收入一般指隐形收入,难以统计和概括,介于白色的合法收入和黑色的非法收入之间。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对某种事物的判断并非只有黑和白两种,在黑白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
与黑白的划分存在模糊地带一样,虚拟与真实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过渡地带,即虚实同时存在的部分。这说明,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是存在关联的,是一组相对的关系(而非绝对),并不能彼此完全割裂和独立。这并不难理解,比如高楼,顶层很高(虚),底层很低(实),二者之间是由中间楼层串联起来而不是凭空存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某某沉溺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新闻报道,似乎互联网就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似乎互联网就应该承担“毒害青年”“误人子弟”的骂名。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少年,真的是因为互联网而变成了不良少年吗?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距离有这么大吗?
其实不然。互联网的本质只是一件工具,帮你提高效率的工具,主动权在你而不在它,你可以利用它而不能被它利用。至于结果,要看使用者如何利用这件工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利用互联网成了商业巨鳄、亿万富翁,有的人却利用互联网疯狂游戏,万劫不复。在本质上互联网与菜刀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是工具,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但是你不能因为有人在菜刀下伤亡,你就指责菜刀,判它“死刑”。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开始以“工具”的身份为基础和圆心,向其他方向发展,开始超越了工具的功能和含义,并慢慢独立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认清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虚拟与真实的距离了。真实是虚拟的基础和前提,虚拟是真实的提炼和升华。就像你持有的公民身份证,虚拟的是个人数字化的信息(描述),真实的是,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这时候,虚拟与真实的距离只有0.1cm远,比眼睛到耳朵的距离还小。那么,你还认为虚拟与真实有着极为遥远的距离吗?
4.电商是虚拟经济吗?
进入本小节之前,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冰岛:国家破产的惨痛经历
冰岛,一个多么美丽而又浪漫的国度,曾经是多少人梦想去旅行、居住和移居的地方。然而,这个国家与很多苦苦挣扎的企业一样,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没错,是冰岛国家破产。
2008年10月10日,eBay公司英国站网页上出现了一则“拍卖冰岛”的公告,有“卖家”在其所打出的广告中幽默地写道:“这是买下一个北欧国家的绝无仅有的好机会,虽然无可否认这个国家在财政上稍微有点糟糕。”此外,该“卖家”还特意注明了著名的冰岛摇滚女歌手比约克并不包含在该拍卖的范围之内,而且竞拍成功者必须亲自到英格兰的克罗伊登郡“提货”。虽然带有不少的“附加”条件,但仅仅99便士的起拍价吸引了众多的竞拍者,短短数小时内拍价已升至1000万英镑,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竞拍的人还在不断加码。
以上不过是人们开的一个玩笑,不过要是看看冰岛所面临的危机,恐怕就没人能笑得出来了。
2008年9月18日,冰岛雇工联合会发布的报告称,冰岛的食品价格在过去3个月里已经上涨了5%。2007年8月,1万克朗还能买84升柴油、33块面包,而在2008年8月就只能购买55升柴油、26块面包了。以外币借款的冰岛居民更是背上沉重的还贷压力,2007年8月的40年期的3000万克朗(约合31.8万美元)贷款到2008年8月仅仅一年,还款总额(本金+利息)已达4430万克朗(约合47万美元),上涨48%。
2008年10月6日,冰岛金融系统的恶化几近失控: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岛银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则把冰岛的信贷级别从A-降为了BBB。当时的冰岛总理盖尔·希尔马·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时他承诺冰岛所有的居民储蓄将得到政府担保,并确保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便利。冰岛政府此举的“勇气”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政府救援计划的7000亿美元不过占美国GDP的1/20,而冰岛三大银行资产总值,却是该国GDP的9倍!
过去5年,在金融信贷和地产投资的推动下,冰岛平均每户家庭的财富增长了45%。一夜之间,这些财富急剧缩水,冰岛居民也都从富翁真正变成了“负翁”。
眼下的惨不忍睹,让人很难想象就在不远的2005年,冰岛还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冰岛的福利几乎无所不包:生病不必发愁,因为医疗费用几乎全免;上学不用掏钱,直到大学都是如此;孩子多不必紧张,每个不满18岁的孩子政府都会发放足够的生活补贴;失业后的福利金与上班时所赚工资相差不大;病假、产假期间不仅几乎全额领取工资,即使公司裁员,对这部分人也有“豁免”。
然而现在的状况是,冰岛欠世界350亿英镑,也就是说每个冰岛人欠11.6万英镑(约136万元人民币),冰岛将不得不面对破产的窘境。
依据过往的经验,金融危机发生在冰岛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要知道冰岛人素以行事谨慎小心著称,冒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冰岛人被认为是北欧最勤奋的工人,他们平均每周工作47小时,而其他北欧国家的居民只工作38小时。冰岛的贫富差距也非常小,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冰岛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冰岛人只要想工作,就一定有活干。而现在,就像当地一个接受电视台采访的银行职员说的那样,“不排除过段时间后就得脱下西服,穿上捕鱼装的可能”。
信贷危机出现前,冰岛金融和投资企业展开海外并购热潮,触角伸至整个欧洲。而现在,如果冰岛崩溃很可能会引发全欧洲的联动效应。等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冰岛的经济曾极度依赖于渔业,并因为这一生物资源和周边国家发生过数次冲突,其中就包括和英国之间著名的“鳕鱼战争”。近年来冰岛在金融行业方面的突飞猛进使这个北欧小国脱贫致富,一跃成为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没想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再一次使其和英国这个老冤家对上了。
因为自然资源贫乏,冰岛人明白靠捕鱼维生是没有可能让国家富有起来的,所以他们便大力发展金融业,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社会经济资源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冰岛的银行开始了无节制的借贷,用5.45%的利息吸引整个欧洲的储户,构成了几乎整个冰岛的银行系统的三大银行在宽松信贷的基础上迅速扩张,其联合资产5年之间增长了10倍。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冰岛的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冰岛的净外部负债超过了GDP的2.2倍,为其经常账户收入的3.7倍。
简而言之,冰岛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本,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进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利。这种依托国际信贷市场的杠杆式发展,收益高但风险也大。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一个国家可以搏杀于全球资本市场,参与金融利益的分成,并攀上全球金融生态链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够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从经济规模看,冰岛并不具备这种实力,不止如此,冰岛还把发展经济的筹码过多地押在了虚拟经济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胆大的“赌徒”并不只是冰岛的银行等金融业,它只是众多“赌徒”中的一员,而且是很守规矩的一员。银行等金融机构率先倒下的原因不是玩得过火了,而仅仅因为冰岛金融业在国内经济的比重过大,而国家实体经济则太过脆弱,政府无法承担虚拟经济所遭遇的重创,最终导致了“国家破产”。
依旧乐观的冰岛人希望能尽快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缓过气来,他们并没有绝望。离开了金融业,这个北欧小国还有火山地貌、地热喷泉、米瓦登湖和独有的PUPIN鸟(冰岛国鸟,其实是一种奇特的鸭子。像鹦鹉,羽毛斑斓耀眼,嘴巴宽而短),重操旧业的冰岛人将在南柯一梦后重新体味平实生活的幸福。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冰岛作家哈德尔·拉克斯内斯曾经说过那样:“人世间的喧嚣聒噪终将停止,所有荣华富贵都如过眼云烟。当一切都结束后你会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咸鱼。”
(节选自商界评论,有改动)
这个故事与同为北欧的诺基亚的结局有点相似,令人痛惜、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不过在这个故事中,冰岛的居民并没有放弃,他们重获信心,共建家园。读罢此文,你是否对虚拟经济感到恐惧?你是否觉得电子商务潜藏的风险太大?如果这句话被马化腾、马云听到,他们一定会告诉你:电子商务并不是虚拟经济,它只是一种以实体经济(产业)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商业营销的工具。
与冰岛的虚拟经济(金融)不同,电子商务的所有交易信息对应的是实体的商品,是具有商品“保证金”的,顾客有能承诺“提现”的保障,就像纸币需要以黄金等贵重金属硬通货作为保证金一样。一旦商品脱销或断货,该商品的在线交易就不能进行,虚拟的数据交换就不会发生,风险就能可视和控制。2008年9月从美国爆发、迅速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就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股票、信贷、基金、期货等)超过了实体产业(经济)的规模,大量的经济泡沫(如为信用等级不足的人群开发出的次级房贷)破灭造成大量财富流失的严重后果,如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总值超过国家GDP的9倍。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全行业规模约10万亿元(商务部发布),占GDP比重仅为17.5%;社会网络零售(电商交易)1.85万亿元,比重仅为GDP的3%。实体产业基础较为牢固,经济发展较为稳健,这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预示着电子商务特别是微电商潜力十分巨大(占比提高1%就能增加近6000亿元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