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运营商对基础数据服务的控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文提及过的“扮猪吃象”:微信与电信运营商关于“微信收费”的一场赛跑和对决。在那次较量汇总,微信似乎是暂时胜利了,于是我们才能还在使用免费的微信。但是,读者们一定还记得,运营商压迫微信的愿望并没有放弃,而微信与广东联通的合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的部分合作,不可能彻底改变运营商们对待微信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三大运营商在电信领域的地位和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减弱,而随着4G网络技术的推进,其基础地位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
反观微信,虽然拥有6亿用户(5亿国内用户),但是微信本质上是一种交互通信与营销平台(软件),本身并没有任何实体(硬件)作为支撑。终端载体手机属于用户,微信无法左右用户的选择和行为;终端载体手机的生产归于通信设备厂商,微信也无法左右,与小米的合作只是联合营销,远未涉及手机的研发和生产。最主要的是,微信需要依靠基础数据服务才能使用,这种依靠是绝对的100%依靠,因为无论是微信甚至是腾讯都不能提供基础数据服务。这些基础数据服务的基站、设备、服务、网络、维护、渠道等完全掌控在三大电信运营商手中,相当牢固,腾讯(微信)无法撼动。由此可见,微信的客户端发展得较好,但是外部的关键要素和核心资源却绝对掌控在竞争者手中,基础较为薄弱。这些缺失,是腾讯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都无法解决的,无关人才、无关技术、无关资金。虽然腾讯、你、我、他——他们(微信用户)都不希望看到,但是我们却无法控制,万一运营商也参与对微信的“封杀”和围堵,禁止微信搭载电信商的数据服务,微信将依靠什么来维持用户的即时交互通信和营销?用户之间的数据生产和消费如何进行?难道腾讯公司提供基础的数据服务吗?似乎不太现实。
运营商对基础数据服务的控制
如果微信迫于强大压力,代运营商向用户收费,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其实在2013年3~4月的“微信收费”事件中就已经显示,无论运营商压迫微信向用户收费是否正当和合法,“收费”的呼声和力量并不弱小,也不管这种收费微信是否从中分成,约九成的用户将停止使用微信而转向其他同类型的产品或者干脆不使用此类产品,即使用户也很无奈。但是此类应用一旦开启,关闭将不再可能——谁愿意从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文明?这也不是腾讯和微信希望看到的结果。6亿用户,看起来很风光,也让马云等巨鳄都感到害怕。但是,马化腾和张小龙真的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综合实际处境,我们不难看出,微信现在可谓是进退两难、多面受敌。进,有淘宝、支付宝、电信运营商等众多企业巨头的重重阻碍和限制;退,损失的是6亿用户的信心和前期的巨量投入。微信的阻力就是微信支付的阻力,因为微信支付是“寄生”在微信身上,微信是其宿主,城门失火尚且殃及池鱼,何况微信支付。目前看来,微信只有一条可选择,也不得不选择的道路:硬着头皮,顶着压力,迎难而上,谁知道坎坷之后不是坦途呢?
不仅电信运营商处于对基础数据服务的绝对控制地位,与微信有着对抗,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制约微信支付的发展和应用:电信运营商网络。读者都知道,微信需要依靠移动网络的数据服务才能使用,网络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度和舒适度。2013年7月,全球最大的CDN服务商Akamai发布了第一季度最新的互联网现状报告,2013年第一季全球的平均网速为3.1Mbps,中国的平均网速为1.7Mbps,排名98位。其中光纤用户只占宽带用户总数的16.4%,全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网速分布非常不平衡。有些地区特别是农场地区根本就没有网络信号,手机通信信号也很弱,至于无线网更是一片空白。即使在城市,也只有约20%的企业和家庭覆盖了无线网络信号,中小(微)商家的无线覆盖率则更低,还常常不稳定或直接断网。微信支付需要联网操作,较差的网络效率影响了用户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微信支付的推广。想象一下,因为网络差,花了几分钟还未完成微信支付,不如取消交易或现金结算得了。
在2G和4G之间,3G一定程度上并不算是完整意义上通信时代,而只是过渡。4G时代网速可能很快,高速网络的结果是巨型的流量消耗。在手机上网的使用频次和时长不断扩大形势下,运营商提供的包月流量套餐显得“僧多粥少”,入不敷出,不调整流量资费标准,用户如何敢用?微信支付如何能用?
但是,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13年12月26日,第一批虚拟运营商拍照下放;2014月1月19日,第二批虚拟运营商拍照下放,共有北纬通信、苏宁云商、国美电器等19家企业活动运营资格。与基础电信运营商不同,虚拟运营商实行市场定价机制,资费更为低廉,用户可自主组合套餐申请流量月底不清零,应用场景也更为广泛和灵活。虽然目前仍然无法撼动基础运营商的地位,但是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符合了人们的需求,开创了一个新品类的通信运营形态,为微信支付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