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兴盛

    据清嘉庆《扶风县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美阳县建阿育王冢,藏佛祖指骨舍利。又据《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记载,最早的塔形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堆,其上加一顶盖,犹如一只覆盖的钵盂,“故风俗谓之圣冢”。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至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因“圣冢”“时有灵异”,美阳县建阿育王寺(今法门寺)。而据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百。”据此,周魏之时,阿育王寺就是一座大寺庙了。

    汉、魏晋到南北朝,佛教文化以其般若圆融的法性广布朝野,以至于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方“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奇妙现象。特别是以仿效周礼而建立的北周王朝,对建立在周原大地的阿育王寺更是顶礼膜拜,视其为宫廷寺院。从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到太师、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等皇族贵胄,均来阿育王寺礼佛参拜舍利,阿育王寺声名大振,成为圣地之一。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供养阿育王寺佛骨舍利在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据《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记载:西魏宗室岐州牧小豖宰拓跋育,以为“育”(古代印度阿育王)古名同于今,“削旧规,创新意,广以台殿,高其闬闳,度僧以资之,刻石以记之”。并“初启塔基,肇申供养”。及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574年)至建德七年(578年)灭佛,周原阿育王寺首当其冲,“厢宇外级,唯两堂独存”,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武帝死后,新帝继位颁发复佛诏令,佛教再度复兴。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废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他认为他是依仗周原的风水宝地和佛祖灵气而得皇位,因而大力扶持佛教,奉佛教为国教。在周原大地,他尊奉乔山之上的凤泉寺,而阿育王寺也得以重兴。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依佛典《成实论》,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即改名为成实道场,舍利塔亦改名为成实道场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