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7cm

口径18.5cm

高2.7cm - 图1

高2.7cm - 图2

○素面茶盏和茶托

茶碗高4.9cm

口径12.5cm

底径3.6cm

茶托高3.6cm

盘径13.7cm

托径5cm

托深2.8cm

在琉璃制造技术方面,大食与中国有着渊源关系。早期,伊斯兰手工业者通过试制中国陶瓷掌握了上光工艺,将贵重金属钴和铅的溶液涂在上有彩釉的陶瓷上,取得了亮丽多彩的光泽。两河流域的伊斯兰工人又把此技术用于琉璃,达到了巧夺天工的效果。9世纪在萨马拉和巴格达恢复的铜釉艺术,很可能是效法中国陶瓷釉工艺的结果。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素面深蓝色琉璃盘,实际是阿拉伯的工匠借鉴中国瓷器上光技术的创造。萨马拉是公元838年在阿拔斯王朝动乱后变为首都的,在地理上更靠近原波斯和中国,是伊斯兰文明大量吸收东方艺术和工艺的时期。地宫出土的石榴纹釉彩琉璃盘,从风格与工艺看,明显是受到了9世纪中国工艺的影响。换言之,这批具有鲜明伊斯兰风格的琉璃器,实际上是在吸收和消化了唐代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接受了唐文化影响的伊斯兰文化,以其新的民族风格和渗透着异质文化的特征又返回唐文化圈中来;而在这个文化圈中,唐代工匠自己制作的琉璃茶托、茶碗,又明显地烙上了“西方之国”琉璃生产工艺的历史印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文物说明,在中世纪,中国和“西方之国”的文化交流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它深刻地、广泛地影响着唐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至宫廷生活。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了法门寺,提到了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他说,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