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起吊
4月27日,最后的“战斗”打响了,目标是起运中室那座庞然大物——汉白玉灵帐。孙达人、王文清来到法门寺。主管副省长亲临发掘现场,既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又是一种担当,因为千年灵帐在起运过程中如果稍有闪失,在场的孙达人是要负责任的。他在这个节骨眼上是来承担历史责任的。现场总指挥为常宁洲,地宫部分由石兴邦、韩伟负责,王、胡继高、王亚蓉现场指导,对录像、照相和提取灵帐内文物,都做了仔细安排。工作人员紧张待命,跃跃欲试。
由于灵帐的顶端紧贴地宫顶部,又被顶部破裂的石板压着,谁都不敢动。大家围着它端详许久,终于决定,挖开中室上方,揭顶取灵帐。
为了防止中室顶部坍塌,我们从西坡村调来了16个精壮村民,用沙袋填充中室,再用麻袋和砖块垫实灵帐周围,做到万无一失。
下午,地宫中室顶部被挖开,取掉石板,披在塔上的金襕袈裟加水汽湿润后揭取。此三领袈裟,为金罗纹线和丝线交织大红罗地蹙金绣团花物样,件件金光闪闪,很可能是皇室所赐。灵帐的上部露了出来,帐有双盖,上边一层小一点,但也重100多斤;下边一层突出,是覆斗形,盖上边彩绘鲜艳夺目,比上层重了好几倍。为了不伤及彩绘,避免抬破,党林生甩掉布衫,一个人上前试了试,竟把小盖端了起来。他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额上暴起青筋,放着这个石器重物,一步步迈过了挖掘得坑洼不平的地宫上部,放到10多米外的隔梁上。当盖轻轻落地时,党林生累倒在地,脸色苍白。第二层盖是几个小伙子抬走的。
○清理汉白玉灵帐
这时,王、胡继高、王亚蓉从上边开始提取。灵帐内各类文物重重叠叠,他们层层揭取。还是录像、照相、绘图、记录、揭取、放置、登记、起运到扶风县博物馆、入库等程序,还加进了遥感测量等项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王
、王亚蓉、冯宗游、甄广全等在帐前操作,异常费力,特别是取丝绸和漆木器,手法要准、要轻,连气都不能长出一口。灵帐塔内上部有一个特制的包袱,包袱上部打结的两角向上挺立,一边盛放着高跟金丝绣鞋,十分精美。鞋帮以金银丝结条编制而成,鞋口以素罗圆口,鞋帮内衬素罗织物,还托衬一种南方的薄韧树皮。鞋底为几何纹绫。鞋底与鞋帮之间可见缝绱针脚,鞋口有浅褐色镶缘一周。鞋之前脸上饰直径2.5厘米的重瓣金丝结条六出团花一朵,下衬金箔。鞋后帮上缘用鎏金银丝编织鞋拔。3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城乡青年人都时兴喇叭裤、高跟鞋,老年人看不习惯,常讥讽不止。看到这双高跟金鞋,有人说:“1000多年前我们老祖宗就是这样!”人们笑了起来。包袱下有木盒,盒子内有4个铜镜,铜镜的背面纹饰十分生动。整整一天一夜,到4月28日9点多,金丝鞋等还未取出,帐底还有一个丝绸包袱裹着的大物件。大家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灵帐上边盖了块三合板,去县招待所吃饭、休息去了。这时工地上只有两个持枪保卫的武警,我已是九天八夜不曾好好睡觉、好好吃饭了,眼睛血红,头昏脑涨,但看着眼前的场景,顿时紧张起来。我对县公安局内保股股长袁治才说:“袁老兄,这里除了武警就是你我,今天活是这一回,死也是这一回,你站那边,我站这边,咱们死守吧!”
○清理出的金丝绣鞋
下午1时30分许,大队人马来到工地。民工上前,搬走原来支垫的沙袋、麻袋,露出帐身,王等上前揭取文物。最后剩下那个大物件在帐底,无法搬动。这时,根据研究确定的保护措施和程序,常宁洲指挥一个又一个工作环节:先将灵帐帐身用麻纸包好,再包上厚厚的海绵、泡沫板,然后裹上棉被,捆上竹板,最后才在竹板外面套上导链。
一切准备妥当,地宫上下左右和前后围满了人,孙达人在我身后的土台上,常宁洲在上边指挥,韩伟在下边指挥。这时,人们提心在口,屏住了呼吸,连心跳似乎都听得见。终于,党林生拉动了导链,灵帐在导链的吱呀吱呀声中缓缓上升。人们觉得过了很久,这个庞然大物才上到了地面。当几个小伙子将它推到一边的大木板上时,人们几乎同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热烈的掌声中,孙达人向旁边喊了一句:“给我一支烟!”这个用多重丝绸包裹的大铁函,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地宫中的又一大重器。
○吊运汉白玉灵帐
4月29日,中室灵帐须弥座的西半部和东半部相继吊出以后,韩伟让王保平钻探中室地面,探知夯土30厘米之下为生土,确认再无文物埋藏。至此,法门寺地宫内发掘清理工作结束。
4月30日,我们对法门寺塔基和地宫现场做了全面整理,党林生领着几个民工坚守工地,现场看护。这时,偌大的地宫,明代塔基以及正在清理中的唐代塔基,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下午,天气闷热,4时左右,法门镇西北方黑压压的云块伴随着电闪雷鸣向东南移动。接着,狂风大作,雨幕将临。如果暴雨袭来,雨水涌进千年地宫,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使这千年地宫毁于一旦!刚好我在现场,拼命呼喊了一声:“快去粮站拉篷布!”说时迟,那时快,党林生和几个小伙子拉起两辆架子车,飞一样向三里以外的寺南法门粮站跑去。我拨通了电话,粮站工人们立即将篷布搬上架子车,他们又飞一样地回来了。我们架木搭梁,篷布刚盖好,铜钱大的雨点铺天盖地而降。党林生等几个人实在疲惫不堪,起不来了,躺在地上喘气,任凭倾盆大雨浇淋全身。
我十分激动——这就是为修复真身宝塔而甘愿献出自己一切的法门寺人!
1987年5月1日下午,工作人员在扶风县招待所聚齐,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廷皓赶来了。根据新的情况,我们开会决定:文物的清理和再发掘工作总负责为张廷皓、李宏桢;业务组总负责为石兴邦,韩伟为现场总负责;安全保卫总负责徐士先,我为行政协调。发掘工作分为五个小组:一是金银器组。组长:韩伟。记录:曹玮。总账:付升岐。称量:赵赋康。建卡:白金锁。出入库:王仓西、吕增福。二是丝绸、杂器组。组长:罗西章。记录:王占奎。总账:淮建邦。称量出入库:徐克成。建卡:邰燕宁。三是技术组:王、王亚蓉、冯宗游、单伟。四是照相组:刘合心、王保平、魏全有、阎大勇、黄埔校、李明。五是安全组:袁治才(统一指挥武警和县博物馆的保卫人员)。我同时安排县博物馆副馆长侯若冰与高西省、王志英等专业骨干人员全部参与配合,一场特殊的考古发掘在县博物馆开始了。
扶风县博物馆设在县城东门的城隍庙内,这是关中地区保护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典型,为陕西省1956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地宫发掘期间,这里被作为临时库存地点,出土文物除丝绸服饰在西廊特殊保管保护外,其他文物全部在馆内库房里。我们将城隍庙钟鼓楼以北的献殿,东西廊房封闭为清理工作区:西廊房为丝绸服饰保护区,王带领技术组在内工作;献殿为第二组清理工作点;东廊房陈列了这次发掘清理的代表性文物,以备接待特殊参观。5月3日全部工作展开,其后10多天,是持续紧张奋斗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