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器

    在庞大的皇室供奉宝器中,有一玻璃器系列,地宫《物帐碑》记载为“琉璃”供物。从历史文献看,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琉璃器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西周时已使用料器,至汉代有很大进步,但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反而有对“西方之国”出产琉璃的记载和赞誉。

    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系列共20件,除茶托、茶盏为我国唐代所产外,其余18件均为享誉世界的舶来品——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

    古代琉璃又作“流离(璃)”,多指玻璃为琉璃,法门寺地宫琉璃器实指玻璃器,两唐书均记贞观十七年拂林国(即大秦)王遣使至唐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在当时,这些琉璃器的珍贵甚于金银器。

    伊斯兰琉璃的考古发现硕果累累,在世界各地已发现数百件,我国虽只出土了40余件,但多为精品,其贴丝、贴花、釉彩、刻纹、刻花、模压、印压、描金等先进工艺都有实物体现。法门寺出土的描金刻花琉璃盘、釉彩琉璃盘乃稀世之珍,且纪年准确,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批琉璃器包括盘、杯、瓶三类,今择要记之。

    石榴纹釉彩琉璃盘 敞口,翻沿,圆唇,直壁,平底微凸起。底外壁有粘棒疤痕,琉璃为无色透明,稍泛黄绿色,盘内壁口沿外绘有十二个黑色半圆弧纹,腹壁下部绘两周黑色弦纹,底部绘有黑色石榴纹。盘内壁除了黑色花纹外,施满不透明黄色作为底色。

    这件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釉彩玻璃,可能为当时阿拔斯王朝仿效中国陶瓷涂釉工艺的制品。这一发现,把釉彩玻璃的生产时期提前了三个世纪。釉料彩绘是琉璃装饰工艺的一种,一般采用易熔的琉璃配上适量的矿物质颜料,研磨成细颗粒,加上黏合剂(松节油、松香、动物胶等)和填充料混合后,涂绘在琉璃制品的表面;绘上釉料的琉璃还需放入特定温度的窑室里加热,其温度既要保持颜料层的熔点温度,又要低于被加工制品的软化点。绘制图案的颜料与琉璃制品表面起结合和黏附作用,因此不易脱落。

    伊斯兰的釉彩琉璃享誉世界,一般认为伊斯兰釉彩琉璃的使用年代是公元12至15世纪,早于9世纪的釉彩琉璃很罕见。在伊朗的内沙布尔曾出土一大批8至9世纪的彩绘釉陶,其中一些在浅黄色的器身上绘有黑色图案,口沿处绘有一圈连珠纹、三角纹或半弧形纹,与法门寺的这件釉彩盘很相似,所以法门寺的釉彩盘的原产地很可能是伊朗的内沙布尔。伊斯兰的釉彩琉璃可能受到彩绘釉陶的影响,二者的工艺很相似,成品也有类似的效果。

    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侈口,翻沿,平底,盘心凸起。盘内图案以双层弦纹围饰的辐射状蕉叶团花纹为主,纹施描金,以浅蓝色质地衬映,色彩清素,淡雅宜人,与五瓣枫叶纹蓝琉璃盘同属早期伊斯兰的产品,价值很高。

    枫叶纹描金蓝琉璃盘 盘心微凸,平底,直口,尖唇,浅腹。出土时有浅黄色风化层。盘内装饰为三重结构:中心为以枫叶为蕊的圆形四出团花;外围菱形框;最外层为以半圆面装饰边饰的同心圆环,余白刻有水波纹或斜平行线。

    十字团花纹描金蓝琉璃盘 口沿平折,直浅腹,圆唇,平底,盘心微凸。盘内为二重结构装饰:中心圆形以十字划分为四等份,每等份中刻一五叶瓣,瓣尖指向十字交点。在圆圈外均匀分布两组犬牙交错的三角,每组十个,每个角心以尖叶为其蕊。装饰花纹内之余白刻细密的平行线,以增强装饰效果。

    琉璃器 - 图1

    ○石榴纹釉彩琉璃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