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与敦煌

    法门寺在今陕西扶风,是唐长安周边皇家供奉的寺院之一。敦煌在今甘肃省最西端,是唐朝西部边陲不大的一个州,而藏经洞所在的莫高窟,更是偏僻遥远。虽然彼此之间距离遥远,但是它们所聚集的大唐帝国的遗产,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门寺地宫早期伊斯兰琉璃来自陆路,必须经过地方武装归义军控制的河西走廊。而敦煌古籍中《大唐崇福寺故僧录灵晏墓志》也记载,“其年法门寺佛中指节骨出见,辅翼迎送,人望所推”。河西归义军控制的地区是唐王朝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事实上,归义军不仅为晚唐、五代、宋初中西陆路交通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会昌毁佛后唐宣宗、懿宗的复兴佛法运动提供了帮助。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灭法运动,给包括法门寺在内的长安佛教以巨大的打击。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宣宗即位,包括法门寺在内的长安佛教由此复兴。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恢复汉人统治,派沙州使者赴长安,其中的僧团领袖悟真,为大中初年长安佛教的领袖人物,参与把河西地区传存的经疏送到京城。这种历史之举,无疑是对唐朝复兴佛法运动的强有力的支持。从悟真入朝开始,敦煌和长安两地教团之间便建立了较高层次的交往,其主要大德而后成为护送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入长安、洛阳皇宫,复兴长安佛教的主角。

    法门寺与敦煌 - 图1

    ○张议潮(中间穿红袍者﹚出行图莫高窟第156窟南壁

    自咸通十五年(874年)以后,法门寺佛骨一直沉睡地宫。但是,咸通末年推向高潮的法门寺真身舍利信仰并没有沉寂下去,而是以民间信仰的特色传承下去,“敦煌写本”中《赞法门寺真身五十韵》,是法门寺真身信仰的最直接证据。此诗忠实地记录了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迎谒法门寺佛骨时举国若狂的场面。反映法门寺真身信仰西渐敦煌的材料不只这首诗,还有《李相公叹真身》。相对于佛牙等佛舍利,佛指真身舍利更难见到,法门寺在京城附近,佛指舍利为唐朝皇室所供奉,尤为有名。从晚唐到宋初,法门寺佛指舍利被称作“真身”,埋藏真身舍利的塔被称为“大圣真身宝塔”“真身宝塔”“真身塔”。《李相公叹真身》和《赞法门寺真身五十韵》一样,代表了晚唐时期法门寺真身信仰的普及,它们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远到敦煌。敦煌这两首诗大约在1006年前后封存于莫高窟藏经洞中,但同样内容的抄本也在中原流行。

    法门寺和敦煌,距离遥远,但两地都经过唐朝兴盛时期佛教文化的洗礼,法门寺可以说是聚集了长安文物的精华,敦煌则未受到毁佛的劫难,留存了大量唐朝写经及其他文献,在晚唐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佛教的复兴分别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