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唐密金胎两界曼荼罗
地宫建制模拟帝王陵寝,为盝顶窑洞式石质建筑。唐代几经皇室修葺,至懿宗时又予弘建。地宫内设五道石门,由踏步漫道、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七部分组成,全长21.12米,面积31.48平方米。前、中、后室和秘龛各供奉佛指舍利一枚,数千件唐皇室供佛珍宝供奉其内,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一如帝王陵寝,其建法却依密教布坛的形式布置。主体建制分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五部分,又称“一道五门四室”。地宫总体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佛指舍利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养佛舍利的诸种道具、法器、供养器及供养法为法曼荼罗,而如法供养为羯磨曼荼罗。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瑜伽,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互相融通而不离(“四曼”不离),与身、口、意“三密”相应成就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按密教仪轨增益护摩法的“遍法界成黄色方坛”的要求,甬道、前室、中室呈长方形,后室及秘龛呈正方形,入宫的地面铺铜钱成金黄色,主要供养物亦作金黄色,以显示地宫为黄色方坛。地宫一道五门,供养佛指舍利四枚,而一道四室通彻全坛,表示体现金刚和胎藏二界的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室四舍利,则表示四方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前室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位胎藏界东方宝幢如来位,位金刚界南方宝生佛位(影骨);中室汉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位胎藏界南方开敷华王佛位,位金刚界东方阿佛位(影骨);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位胎藏界北方天鼓雷音佛位,位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位(影骨);秘龛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位胎藏界西方无量寿佛位,位金刚界北方不空成就佛位(灵骨)。
○地宫整体为大曼荼罗
地宫以“中道一实”体现金胎两部大日如来,则两部大日同遍法界,均无形象,而以四枚舍利表征四佛建立两部曼荼罗。从影骨显的方面来说,以后室八重宝函第一枚佛指舍利为主尊,成立胎藏界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主尊位于天鼓雷音佛位司涅槃门,演说法音,警悟众生;而第三枚佛真身舍利则位于胎藏界西方无量寿佛位而放无量光,照十法界,此曼荼罗逆时针而下旋,表示胎藏界从果向因本觉下转之化他门。从灵骨密的方面,以秘龛五重宝函第三枚佛的真身舍利为主尊,成立金刚界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则佛真身舍利位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位。按密教教义,释迦即不空成就佛,故此正位正是释迦佛真身所在;第一枚佛舍利位于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位,此曼荼罗顺时针而上旋,表示金刚界从因向果始觉上转修证之利他门。
后室供养第一枚佛祖指骨舍利(影骨)的八重宝函,寓意胎藏界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花—因—东曼荼罗,故錾刻胎藏界诸尊造像;放置秘龛内的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之五重宝函,表示金刚界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曼荼罗,故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四十五尊造像;而供奉于地宫中室的唐中宗李显皇帝为第二枚佛指舍利敬造的汉白玉灵帐后的捧真身菩萨,象征皇帝供奉佛祖真身舍利,它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两部曼荼罗之合体,此为中国唐密所特有的两部曼荼罗合成之造像。地宫内以重重无尽的形式来表征佛教所描绘的华严世界,又以阏伽瓶象征四海水,以描金檀香木金银山来表现三千大千世界,还以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大锡杖代表佛祖警觉众生的最高威仪。所有这一切,除了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外,更突出地表征了唐王朝在法门寺地宫实现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网罗宇宙万象,包容十界圣凡,以宇宙法界的流变实现“八荒来服、四海无波”护国佑民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