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坍塌
1976年“四人帮”倒台,法门寺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复兴、发展的道路。
1977年10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局长路鸿奎到扶风县检查工作,他曾是扶风县解放之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到了法门寺,路鸿奎一见寺院内盖满工棚,人员混杂,极为不满,立即指示陪同的扶风县文教局局长高真民:一、外单位立即搬出;二、要重视法门寺塔的保护和管理;三、省里拨款,立即修缮。他回西安当即拨款4500元,责成首先维修罗汉殿。1978年2月,省文化局又拨款7200元,要求扶风县立即维修大雄宝殿。
1978年秋,1953年至1958年在法门寺驻锡的澄观法师回到了法门寺,法门寺恢复了佛教的生气。然而,当时的法门寺如同所有山野小寺一样,庄严而平静,只有在做例行的法会时方才热闹一阵。
鉴于宝塔向西南严重倾斜,1979年,陕西省文物局派省文管会何修龄、赵怡元、刘最长、刘合心等人,多次到法门寺考察,提出了法门寺塔加固纠偏方案,同时邀请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祁英涛及山西省古建专家孟繁兴等人来陕,到法门寺实地察看。4月17日至21日,在陕西省的努力下,国家文物局在扶风县召开“陕西省周原建筑遗址保护现场座谈会”,与会代表到法门寺实地考察,对宝塔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意见,促使陕西省和扶风县尽量采取措施,保证宝塔安全。
1980年6月之后,扶风地区阴雨连绵。为了加固法门寺塔,陕西省文物局于7月间拨专款1万元,要求扶风县全面维修法门寺,重点要加固宝塔,并做好环境绿化工作。12月下旬,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扶风县图书博物馆(图博馆)馆长刘连山、陕西省古建专家何修龄在会上介绍了法门寺塔现状并呼吁保护。
1981年1月6日,陕西省文管会根据中国古建协会召开的全国文保会议精神,决定了几项保护法门寺塔的工作措施:一、持续监测法门寺真身宝塔是否继续倾斜,每月测定一次。每年倾斜的速度是多少。二、勘测塔下面有没有软土层,塔下结构情况怎样。三、在宝塔边沿地方灌浆加固。扶风县图博馆会同周原考古队承担了这几项工作任务:其一,普探法门寺塔周围地层,做了详细的绘图和文字记录;其二,采用三七灰土将所有的探眼填充结实,并将所有资料报省文物局和文管会;其三,聘请扶风县水电队工程师王吉珍,每月两次对塔四隅设点观测,做好记录。与此同时,省文物局又先后拨专款,要求扶风县全面整修法门寺,除对殿宇、楼阁、围墙等全面整修,对前后殿加固外,还要求重建十字歇山顶鼓楼。
时间进入秋季,又是一天天的阴雨。8月23日天一亮,县图博馆派驻法门寺的工作人员王志英发现塔体出现异样,原来的裂缝又在加宽加长,几块碎砖掉落塔下。他观察了一天,将情况电话报告县图博馆馆长刘连山。第二天凌晨,刘连山由绛帐坐火车赶去西安,请求省里采取紧急措施,千方百计保住塔体,以便日后求得全国有关方面的支持,进行加固、维修。
淫雨无休无止地冲刷、剥蚀着百孔千疮、风烛残年的宝塔。塔上不时地掉下一片瓦、一块碎砖。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拍摄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塔体裂缝
○坍塌前的 真身宝塔
○坍塌后的法门 寺真身宝塔
8月24日上午,王志英和澄观法师悬着的心一分紧似一分,一直紧盯着古塔的细微变化,祈祷着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塔能逃过此劫……两人怔怔地望着古塔,望着久不见晴的天空。10时,天边云色更加凝重,塔顶飞鸟惊叫,振翅而起,绕塔盘旋。两人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凌天而立的宝塔中间的裂缝缓慢张开,塔内尘雾上冲,砖石掉下;稍停,古塔猛然崩裂,塔体西南一半从高空中一下子坍塌了下来!法门寺塔西南半壁不见了!法门镇上的土地刹那间摇动了起来!大雄宝殿西耳房前,澄观法师惊恐、悲伤,瘫软在地。王志英看着眼前的惨烈景象,手足无措,真不知置身何处。由于古塔砖块间是用黄土泥巴黏合的,泥巴饱经风吹日晒,早已成了干巴巴的黄土细尘,所以在塔身坍塌的时候,黄土飞扬,遮天蔽日。塔体佛龛内的经书和佛像一起随塔而下,被压在砖石下,另一些被气流冲上天空,随风飘荡,四散于法门镇大街小巷。法门镇民众听到了轰然巨响,冲上街头,惊慌失措地东张西望,猛地发现真身宝塔竟然只有半边了!王志英更是急忙给县文教局打去电话,报告古塔坍塌的情况。
宝塔的坍塌似乎是停下了,但又好像在动,人们不敢靠近,只能远远观望。果然,下午4时,明显的滑落又开始了,西南一部分塔体又顺势塌下,塔上佛龛中的佛像、佛经及其他文物又一次被埋入废墟之中……
等到宝塔的坍塌情况稍有稳定后,澄观法师领着住寺人员冒着危险捡拾显露于废墟表面的文物,又带领老百姓把散落在法门寺大街小巷的佛经一页页、一本本地收回。这些捡拾回来的文物中有佛像12尊、佛经数十卷、残页一大沓、铜舍利塔一座(内有锦包一个,装有珍珠、玛瑙)、铁铸风铃12个。在佛经中还有记民国时期朱子桥将军修塔的《扶风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里面详细记述了朱子桥、崔献楼等在民国时修塔的经过和塔上所存文物的种类与数量。
刘连山在去西安的路上,还不知道法门寺塔坍塌情况。清早一进省文物局还未开口,省局同志就十分痛惜地告诉他:“老刘,你到之前县里已来电话说法门寺塔西南半部坍塌了!”省文管会领导也闻讯赶来,经过紧急研究做出决定,由省局联系省里和宝鸡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与专家,由刘连山通知扶风县有关领导,会商应急办法。刘连山就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法门寺做准备。
8月26日上午,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马克逊,文物处副处长陈孟东和刘合心,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贾琪,省文管会领导王翰章,古建专家何修龄和刘最长,宝鸡市文化局局长张伯华、文物科科长尹盛平及白竟先,扶风县文教局副局长李岳军及刘连山,周原文管所所长罗西章等10余人在法门寺开会。经过现场勘察,会上多数意见是先使塔身保持稳定。而宝鸡市和扶风县的意见最为明确:拆了重修。李岳军说:“县里领导决定保护好文物,保护好现场,划了禁区,每天派民兵看守。对于塌了的宝塔,县里领导提出恢复。”张伯华说:“宝鸡市政府的意见是留下的一半拆掉,按原样重新修起来。”尹盛平说:“塔剩下一半,怎么办?当地群众呼声很高,一致要求拆掉重建。”
○孤寂傲立的法门寺半壁残塔
马克逊在综合了各方意见后说:“第一,保护好现场,划定区域,一块砖都不能让人拿走,昼夜值班,每班两人;第二,收集资料,写个法门寺今昔现状;第三,清理现场,从废墟中抢救文物;第四,提出修缮计划,虽然现在不能实现,但起码要以扶风县的名义写个对塔的保护意见;第五,没有省文物局介绍信,任何人都不能参观。”这次会议还做出以下决定:一、在法门寺塔周围竖立几个安全警示牌,保护好坍塌现场,以免发生安全事故;二、继续观察法门寺塔未塌部分,待基本稳定后,购买塑料薄膜,将坍塌废墟全部遮盖起来,以免大雨再破坏废墟中的文物;三、待塔体未塌部分稳定以后,组织人力对废墟进行清理;四、认真保护好已收集的所有文物和以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文物。这些看似简单的决定,为法门寺文物的保护以及今后地宫的发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后,省文物局拨给专款5000元,责令县图博馆组织实施会议决定。
1981年9月6日下午3时50分左右,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残塔顶盖西边大部分塌了下来,此后,残塔基本稳定,不再坍塌。就这样,仅剩的半壁残塔依然耸立,依然直刺青天,直到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