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毁寺灭法

    唐武宗即位之前的敬宗、文宗,已经看到佛教的极度扩张对政局的影响。在进入中唐以后,随着连年的战乱和政治上的腐败,各地寺院渐渐变成了娱乐场所,原有的那种神圣、肃穆、庄严已逐渐消失,此时的僧尼为招引庶民百姓、达官贵人,往往卖法阿俗。朝野上下,都争拥寺院,迷恋于世俗的说法。寺院、佛教的畸形发展,也逐渐形成对抗朝廷的潜在势力。到武宗继位之前,唐朝和尚被朝廷封为司徒、司空、国公等一类的显官贵爵达30人之多,甚至有的被封为将军而参与军机要务,那些与权贵交往密切的僧人,更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由于僧侣日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已严重地冲击了正常的封建秩序。当时全国大中型寺院近5000座,小型庙宇达4万余座,僧尼近30万人,寺院奴隶达15万人。寺院占有良田数十万亩,租与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经营高利贷,寺院经济迅速膨胀,达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程度,与地主、贵族、皇权利益严重对峙。敬宗、文宗对此曾进行引导和限制,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这已为唐武宗的毁寺灭佛埋下了伏笔。

    唐武宗偏好道术,一直将佛教作为异端而大加排斥。公元840年,武宗登基,即与心腹道士过从甚密,开始了排佛行动。会昌二年至四年(842—844年),武宗连续颁发敕令,从限制寺院蓄奴到清洗僧尼,将不明身份僧人捉拿问罪,再进一步“焚烧经卷,毁拆佛像,赶出僧众,各归本土”。又敕令: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王寺、终南山五台、凤翔府法门寺,寺中有佛指节者,不许置供及巡礼,违者严追。同时,拆毁全国小型佛寺,经文佛像移于大寺,各寺大钟转送道观。会昌五年(845年),武宗又连续下诏,对佛教及寺院予以最为致命的打击,全国4600座佛寺被毁,拆毁其他佛教建筑4万余座,勒令还俗的僧尼达26万之多,没收寺院土地数千亩,收寺院奴婢为两税户达1.5万人,没收寺院财产无以数计。同时,武宗又敕令藏有佛骨舍利的寺院一律予以毁碎。在此“会昌法难”之中,除法门寺之外,全国18处佛祖舍利尽皆被毁。

    在此次劫难之中,法门寺受到严重破坏,不仅寺庙被毁,而且前五帝迎奉供养佛骨的大量国宝重器被劫一空。武宗下令毁坏佛指舍利,法门寺僧冒着生命危险“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即毁坏了影骨(仿制)舍利,搪塞了武宗,而将真正佛祖指骨舍利秘藏起来,得以保留。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死。唐宣宗李忱即位,首先杀死了煽动武宗灭佛的道士,诏令恢复所有佛教寺院,“会昌法难”至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