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因其制作精美,质地贵重,传世或出土稀少而特别珍贵。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121件(组),均系皇室为求得“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之神圣目的而供奉给佛祖的重器。这批皇室系列器物数量大、品类多、等级高、新器型多,成组配套,产地明确,制作年代翔实,为研究唐代历史及佛教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资料。特别是在茶具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器型,为我们研究唐代茶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批金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供养器、法器和佛事生活用具三类。其中生活用具出土数量最大,共76件,占金银器总数的62.8%。

    唐代的金银器打造分为“官作”“行作”两类,而以“官作”为主,“行作”为金银行工匠制作,质量较“官作”要差。唐代“官作”金银手工业隶属于少府监。李唐皇室使用的金银器大部分应是由少府监中尚署管辖下的金银作坊院生产的,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多为文思院所作。

    文思院创建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是继“金银作坊院”后又一家专给皇室打造金银器物的作坊院。法门寺地宫所出的文思院造金银器,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文思院产品,也是研究文思院创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多有铭文。有的从所刻铭文可以看出该器物的来源和制作地点。例如: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盒底刻铭文“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盒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臣李进”,这件银盒应是咸通九年(868年)至十一年(870年)之间,由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洪州刺史李骘进奉给懿宗的,其制作地点应是江南西道的治所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鎏金镂空飞鸿毬路纹银笼子,底部刻铭文“桂管臣李杆进”六个字,应是在桂管经略使治所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制造的;鎏金鸳鸯团花纹银盆,盆底錾刻“浙西”二字,应是浙江西道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产品,可能是朝廷向浙西宣索来的。

    另外,还应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法门寺地宫金银器中的大量佛教用品还有相当一部分抑或来自民间。如盛放佛骨的多重宝函、捧真身菩萨等一些没有錾刻铭文的金银器。晚唐各地民间金银作坊兴盛,可以想象晚唐时期长安地区民间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金银作坊,并且具有较高的金银制作技术。

    供养器

    在法门寺地宫中,唐王朝用大量金银器以佛教密宗最高仪轨供养佛祖指骨舍利,其中包括灌顶、供香、供花、供食、燃灯等。香、花、灯、果、涂、茶、食、宝、珠、衣是佛教的十大供养。唐王朝以此为供,以表示其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布施等多种意义。地宫出土的大量供养器,是唐代礼佛仪典的真实反映。

    银芙蕖一对两件 芙蕖即莲花,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佛典中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此花。花叶用薄银箔做成,是唐代金银工艺品的佳作。这枝芙蕖以银筋为茎、座,以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三层,共十六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枝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

    金银器 - 图1

    ○银芙蕖

    通高41cm

    重535g

    素面银灯 钣金成型。由灯盏、灯台组成。灯盏呈钵形,口沿外折,弧壁,深腹,圈底。口沿处立焊一高2.7厘米的四棱攒尖捉手。灯台上部为盏托,下有圈足,盏托形制与灯盏相同,无口沿,可与灯盏套合,底部有一宽3.2厘米、深2.1厘米的凸头与圈足焊接;圈足上部为一半弧形凸棱,其下为两层棱台,棱台的立壁内弧,再下为立座足沿。通体光素,外壁抛光,内壁打磨。

    金银器 - 图2

    ○素面银灯

    通高20.3cm

    口径16cm

    盏深6.3cm

    足高9.7cm

    足径12cm

    重925g

    香炉四件 香炉,亦作熏炉、火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地宫所陈置之四件香炉为如下四种。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熏)炉及炉台 此炉置地宫后室最中部,钣金成型,通体鎏金。由炉身、炉盖组成。盖沿宽平下折,可与炉身口沿相扣合,沿面錾饰背分式忍冬纹。盖面高隆,底缘饰一周莲瓣纹,上有五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卧有一龟,龟回首,口衔瑞草,盖纽呈莲蕾状,以两重仰莲瓣相托,下层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溢出。炉身为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腹壁饰流云纹,并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足浇铸而成,有四趾。兽足之间的腹部有以销钉套接花结组合的朵带。香炉下带炉台,台面为双凤衔瑞草纹,下有五足朵带,与香炉五足朵带相似。炉底錾铭:“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环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此炉造型特点,为龟首人面,意谓人寿长如龟寿,口衔花草,如同常见鹤衔仙草意义一样。莲瓣即表清净,香由此出,即清净戒香,精进上溢之意。

    金银器 - 图3

    金银器 - 图4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熏)炉

    及炉台

    通高29.5cm

    总重6408g

    炉台高20.8cm

    口径43.5cm

    重8970g

    鎏金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 通体表面鎏金,由炉盖、炉身组成,盖、身设子母扣开合。盖面镂空,盖顶仰莲蕾上跪一人身象首金刚,金刚身披绫带,双手合捧一宝珠,为密教造像。炉身器沿为外曲五瓣莲口,下有兽面饰五足。此炉置中室汉白玉灵帐前。足间有铺首衔环,透雕炉盖,象首天人,象鼻平伸下卷,着天衣、戴项圈、披帛等,右手捧宝珠,左手承右手下,跪于莲蕾之上。

    金银器 - 图5

    ○鎏金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

    通高48.1cm

    口径25cm

    重8470g

    鎏金鸿雁纹壸门座五环圈足银香炉 此炉置后室东北侧。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由炉盘、炉座焊接而成。炉盘敞口,平折沿。斜腹壁,平底,腹壁分五瓣,每一瓣心铆接一兽面铺首,口衔环耳,下套一圆环,瓣间饰忍冬纹。炉座呈覆盆形,小直口,肩部有一覆莲瓣,腹壁有五个镂空壸门,壸门之间錾饰一只引颈翱翔鸿雁,衬以蔓草,鱼子纹底,足沿錾一周莲瓣纹,内饰蔓草。炉底錾铭:“五十两,臣张宗礼进。”

    金银器 - 图6

    ○鎏金鸿雁纹壸门座五环圈足银香炉

    通高15.1cm

    口径24cm

    底径25.5cm

    重1300g

    长柄银手炉 炉呈高圈足杯状,卷沿,平底,束腰,深腹。柄为如意云头曲折状,柄下錾铭:“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打造都知臣武敬容,判官高品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师厚,使臣弘悫。”

    金银器 - 图7

    ○长柄银手炉

    通长45.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