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宝函

    地宫出土四个系列的宝函,分别安置四枚佛指舍利,其上錾刻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庄严肃穆,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晚唐密宗的流布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枚舍利位于地宫后室,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内,套合装,均装填各种香料。最里层为金塔,金座银柱上安奉第一枚佛指舍利。

    八重宝函由外向内第一重为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破,函面以减地浮雕描金加彩工艺,饰释迦牟尼佛说法图、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礼佛图。

    舍利宝函 - 图1

    ○八重宝函外层的檀香木函残片錾刻的礼佛图

    舍利宝函 - 图2

    ○八重宝函外层的檀香木函残片錾刻的说法图

    第二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宝函为正方体,前有司前,后有两个铰链与函盖相连;盖为盝顶,顶面錾行龙两条,四周衬以流云,每侧斜刹均錾双龙戏珠,底衬卷草,立沿各錾两只迦陵频伽鸟,鸟侧衬以海石榴与蔓草。函体四壁饰四天王像,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勒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箭;南方毗娄博叉天王,左手拄剑,身侧侍立神将、夜叉多人。

    舍利宝函 - 图3

    ○八重宝函

    第二重:通高23.5cm、边长20.2cm,重2699g 第三重:通高19.3cm、口径长宽17.5cm、函体长宽18.4cm、盝顶面长宽13.25cm,重1999g 第四重:通高16.2cm、口径边长14.8cm、底径15.8cm×15.6cm、盖边长10.4cm,重1666g 第五重:通高13.5cm、底径13.5cm,重973g 第六重:通高13.1cm、口径10.3cm×10.7cm、底径11.0cm×11.3cm,重910g 第七重:通高10.2cm、边长7.3cm,重1022.5g 第八重:通高7.1cm、檐边长4.8cm、塔座长宽4.8cm、垫板长宽5.4cm,重184g 第三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型,外壁抛光。盒体正方,盖作盝顶。盖与身以铰链相连,司前原有锁匙,以备开合。通体素净,宝函外有绛黄色绶带封系。

    第四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盝顶盖面上饰四只迦陵频伽鸟,中有十字三钴金刚杵,四角亦饰三钴杵,底衬蔓草,斜刹每边有凤鸟两只,立沿每面錾飞天两只。函体正面有释迦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佛像上侧还有捧盘飞天两只。函左侧为普贤菩萨,象座,周围有十六名小鬼、接引使者、金刚、沙弥。菩萨上部有徐徐散落的天花。函右侧为文殊菩萨,狮座,有小鬼、接引使者、天王、沙弥等共十九名。函后有戴帷帽的密宗大日如来像。佛前有供案,上置供物三品。佛周围有四尊菩萨,二弟子,二童子。佛首之上有华盖,身后有菩提树。

    第五重,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盝顶、盖面錾相向翱翔之双凤,四隅饰西番莲。斜刹每面饰一对鸳鸯,立沿錾两两相向飞翔的鸿雁,衬以蔓草。函体正面錾六臂如意轮观音,左右各侍跪四名使者、弟子,前跪两名执盘捧如意宝珠,另外六名皆作曲跪持念,其余三面为药师琉璃光佛、大日金轮、释迦牟尼佛主尊。

    第六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盝顶宝函。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盝顶立沿作海棠花形。函体四壁以红绿宝石镶嵌成三重团花,间饰珍珠、金丝。

    第七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盝顶宝函。盝顶棱边及函体四棱皆粘贴珍珠。函体每面中心嵌饰有金筐边缘的宝相团花一朵,有两重,内为四瓣绿松石,外为八瓣红宝石,盖立沿每面有金筐宝钿绿松石鸳鸯一对。

    舍利宝函 - 图4

    ○金筐宝钿纯金宝函打开露出珷玞石函

    舍利宝函 - 图5

    ○绿松石鸳鸯

    第八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纯金铸成,由塔身、塔座和垫片三部分组成。塔身正方,宝珠顶,单檐,四角翘起。宝珠饰火焰纹,下有两重仰莲瓣衬托。檐柱上錾卷草纹。塔有四门,门周饰鱼子纹,门角处饰背分式流云纹。栏额及檐下均錾菱形纹饰。门下部有象征性踏步,塔座中心焊接一高2.8厘米、直径0.7厘米银柱,用以套置指骨舍利。座面饰阔叶海石榴,座侧饰莲瓣纹一周。

    舍利宝函 - 图6

    ○第一枚佛指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