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与劫难

    历经沧桑的法门寺,带着民国时期的旧貌进入了新中国,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1956年8月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的法门寺,大体维持东、中、西三大院的格局。山门在中院正前方,山门内正殿、真身宝塔、铜佛殿在中轴线上,塔两边为钟鼓楼,塔前为古碑,西院有接引殿,东院有九子母殿、禅佛殿、睡佛殿等。

    扶风县佛教界从终南山南五台请来良卿法师主持寺务,还有澄观、慧明、常慧三位法师协持。良卿法师民国年间在洛阳白马寺主持寺务,闻名遐迩。寺院香火延续,与民众相处融洽。

    1958年之后到“文化大革命”,法门寺内堆积的大量条石、石板、石阶以及历代碑刻都被拉去兴修水利,如记载法门寺历史沿革、佛骨来龙去脉、唐代诸帝迎奉佛骨的《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记载唐末五代秦王李茂贞大修法门寺缘起经过的《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记载宋代法门寺庄买卖情况的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的《买田地庄园记》碑等,俱毁于一旦。

    进入20世纪60年代,陕西省文管会关心法门寺塔向西南严重倾斜的状况,发现有14层砖已被压入地下,特派人来由西南向东北拍摄了寺院现状的照片,以供保护研究。尽管当地人民群众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古寺古塔有关心保护的愿望,但由于其时意识形态的强化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仍是缺乏得力的保护措施。不久,“文化大革命”风暴又袭击了法门寺。

    1966年7月,扶风县的城镇和乡村已处在躁动之中,法门镇到处“破四旧、立四新”,戴着红袖章的青年人来往街头,扶风县剧团也正在镇上演出《红灯记》《向阳川》等革命现代戏。7月12日午饭刚过,扶风中学几百名学生从县城步行到法门镇“闹革命”。学生的“激情”带动了县剧团七八十名演职人员,一同冲进寺院,从罗汉殿到大雄宝殿见佛像就砸,见经书就收。法门寺一时间尘土漫天,纸张遍地,一片狼藉。到下午三四点钟,寺院的佛像全被砸光了,经书、佛具、供佛用品全被收集起来分别堆在大雄宝殿前的东西平地上,像两座小山。住持良卿法师和贞环法师分别被勒令站在东西两边堆起的书山前。这时,学生们向两位法师宣布:凡是个人生活用品一律归还,凡是敬佛的统统没收。西边的书山前,贞环法师还与学生们争来扯去,要多留一些东西。东边的书山前,良卿法师肃然站立,手持念珠,目光平视,既无愤怒,也不悲伤,肃穆而庄重,平静地听着这帮“造反派”的吆喝:“这些是你的,你拿去!你拿去!”而良卿法师却只是异常平静地说了三个字:“我不要。”

    寂寞与劫难 - 图1

    ○被焚烧的经卷

    寂寞与劫难 - 图2

    ○良卿法师像

    书山被点着了,火苗上下翻滚,吞噬着无比珍贵的宝藏,一时间,法门寺浓烟滚滚。砸完,烧完,人们都走了。

    天黑了,夜静了,在灰烬旁,良卿法师悄无声息地架起了一堆干柴,并安详地坐在了干柴堆上……在熊熊的火光中与那些砸毁的佛像、烧掉的佛经一同归于平静之中……这是法门寺历史上继唐代的惠恭法师、金国的法爽法师之后第三位自焚殉教的法师。

    从历史中走来的法门寺,此时没有了佛(像)、法(经)、僧(人),只空留了破败的大殿和倾斜的孤塔。不久,身心俱损的贞环法师也因病辞世。一个多月之后,法门镇民兵组织的几个人,依然打着“破四旧”的旗号,从砖塔一层门洞进入,在塔基上向下乱挖,想看看底下究竟有什么东西。由于塔洞内空间狭小,挖出的土不好运送出去,加之挖下去两米多下面依然是土,于是,只得又填埋作罢。从此,法门寺再次沉入平静,死寂般的平静。

    20余年后清理宝塔地基时,人们发现当年民兵组织下挖的深坑离唐代地宫顶部不足一米。

    1972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扶风县大办农业,兴修水利,先是扶风县水泥厂筹建处进驻法门寺,但是一个月过后就迁走了。随后,宝鸡市冯家山水利工程“大干快上”,扶风县二兵团又进驻了法门寺,在院子里搭满了油毡工作棚,人来人往,闹闹哄哄,完全改变了佛寺的环境。

    1976年8月23日,四川松潘大地震波及扶风,法门寺震感强烈,严重倾斜的真身宝塔出现了险情,塔上裂缝增多、增宽、加长,塔体西南角下一些砖块被压碎。这是宝塔经受的第二次地震摇撼。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初九日那次地震造成很大的破坏,虽在民国时期经朱子桥组织人力修塔加固,但宝塔的隐患并未真正解除。320余年之后的松潘大地震,更使法门寺宝塔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