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敕令开示佛骨
唐初武德二年(619年),薛举起兵侵犯关中西部,秦王李世民率兵讨伐。李世民师抵川(今扶风县城),于此犒师,“钦承灵踪,宿布虔恳,一戎遂定”。其在与薛举决战之前,在法门寺先向佛祖灵踪致礼,既表明其诚意,又祈求佛祖保佑决战得胜。大败薛举之后,他决定给法门寺度僧80名,并请敕命,奏请京师宝昌寺僧人惠业入寺住持。李世民出生于扶风县东邻的武功庆善寺宅第,他坚持“儒、道、佛”三教平衡,对佛教亦主要是“示存异方之教”,显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包容的心态和胸怀。因他的“度僧”“奏请住持”之举,奠定了法门寺在唐代的特殊地位。不料,因寺院僧众与隋末避乱之民杂处,不慎失火,法门寺被焚烧一空,连北周灭法时仅存的两堂也被毁。此后,在僧众的努力下,法门寺殿宇重新得到修复,佛事活动正常开展,除原住僧外,又增加了几十名大德和沙弥。
○《扶风县志》(乾隆四十六年熊家振版)插图
唐贞观五年(631年),岐州刺史张德亮来法门寺礼拜,但见古基独留,其上无塔,便上奏朝廷修复。其时太宗李世民已经以幼弑长夺取皇位,为了以佛抚民,安定时局,“下诏许之”,并“敕望云宫殿以盖塔基……因构塔上尊严相显”。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说:
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闻之,以贞观年中请开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众,不敢开塔。有敕并许,遂依开发。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一时同观。
唐太宗诏启塔基、开示舍利,促使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之势,不仅无形中确立了法门寺的国寺地位,也使得佛指舍利的供养升了规格,大大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