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首次迎奉佛骨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显庆四年(659年)九月,以破译咒术闻名的内山僧智琮、弘静应诏入朝,拜见高宗。二僧给高宗介绍了法门寺的久远历史,认为其寺声名渐长,需要很好地弘扬和爱护。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

    上曰:“岂非童子施土之育王邪?若近有之,则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详虚实。古老传云,名育王寺,言不应虚。又传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贞观初已曾出现,大有感应。今期已满。请更出之。”上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请有瑞,乃可开发。”即给钱五千贯,绢五十匹,以充供养。琮与给使王长信等十月五日从京旦发,六日逼夜方到。

    王长信与二僧一起前往法门寺迎请舍利。十月五日出发,第二天“逼夜”到达,遵奉皇帝圣谕没有当时开取,而是虔诚乞请以等待瑞相的出现。六天过去了,瑞相仍未出现。直至第六天晚上的三更,“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各各放光”。智琮见状大喜,赶快叫随同僧人及官员一起见证,并把所见到的祥瑞报告给高宗。高宗即“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绢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余者修补故塔。仍以像在塔,可即开发,出佛舍利,以开福慧”。

    高宗首次迎奉佛骨 - 图1

    ○高宗迎佛

    显庆五年(660年)春三月,高宗敕令将舍利迎入东都洛阳内道场供养,在内道场停留一日后,转入禁中。皇宫内掀起了一股崇佛的热潮,“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直至龙朔二年(662年)二月十五日,高宗方才敕使将舍利送还法门寺。

    此次供养首开诸帝迎奉佛骨入宫的先例。泱泱大国的天子亲自供养,皇后武则天又别出心裁地打造宝函,数为九重,瘗藏佛指舍利。九为数之极,规格等同于天子。这大概是释迦牟尼灭寂之后在域外享受到的最高礼遇了。

    法门寺在高宗礼佛中的另一收获是经济宽裕,寺貌改观。如赐绢数千匹,给钱数千贯,寺宇重新修葺。“僧以旧材多杂朽故,遂总换以柏,编石为基,庄严轮奂,制置殊丽。”唐高宗李治供养舍利的塔下地宫,其上高筑木质“大圣真身宝塔”。经这次修葺,昔日小寺成为关西名刹,真身宝塔巍然挺立,以关中“塔庙之祖”的姿态雄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