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第三次迎奉佛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蜀避祸。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被西北驻军拥戴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肃宗朝并不具备迎奉佛骨的条件,因为李亨不是虔诚礼佛之人,并不以佛教为意;何况“安史之乱”使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肃宗调集兵马平叛,军费捉襟见肘,甚至将度僧费用挪作军资。

    最终导致肃宗崇佛和迎奉佛骨的原因在于中唐政局。肃宗平叛,主要依赖的是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如朔方军郭子仪、李光弼部,河西节度使李嗣业部,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部等,这几支部队中少数民族居多,信仰佛教。其时肃宗的平叛指挥部又移至法门寺所在的扶风县。临近法门寺皇家寺院,受到影响和启悟,不能不乞灵于佛教以稳定军心,提高士气。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唐肃宗说:“今已京城再复,贼寇歼灭,岂独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京师等兆民恳诚感达天地之所致也。”归功于有神灵庇佑。其时正届法门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开之期,他决定迎奉佛骨入宫奉养。鉴于国库空虚,力主节省,自己“自今以后”,“常膳及服御等物,并从节减”,也要求臣子们“共体至公”,但为了通过弘扬佛事以稳定人心、军心、政局,尚不敢吝惜钱财。

    肃宗第三次迎奉佛骨 - 图1

    ○肃宗迎佛

    肃宗第三次迎奉佛骨 - 图2

    上元元年(760年)五月,肃宗诏敕高僧法澄、中使宋合礼、凤翔府尹崔光远等,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京内道场供养,“圣躬临筵,昼夜苦行”。此次迎奉佛骨活动虽然历时仅两个月,规模不大,供养不丰,但是此时正值李光弼与史思明在洛阳血战、康楚元在襄州叛变切断了唐王朝的漕运粮道、西北边陲“党项等羌吞噬边鄙,将逼京畿”之时,经声佛号相伴鼓金齐鸣,香烟袅袅和着刀光剑影。肃宗循惯例不辍迎佛法事,不失为安定民心、恢复大唐政局之良策。

    此次舍利迎奉活动,使法门寺在贞观五年、显庆五年两次大修寺塔的百年之后,再次得以大修宝塔,将其加高成四层木塔,塔顶饰以绚丽的轮相。

    由于几代帝王的青睐,法门寺一修再修,其规模达到全盛时期,拥有瑰琳宫二十四院。当时的长安名刹、曾为皇家内道场的慈恩寺也才十几院,西明寺总十院,法门寺的规模为其两倍,僧众已逾万,列全国名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