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拆塔

    拆塔是“拆八留四”,即拆除上八层残塔,保留下四层。但在上八层残塔拆除完工后,长安古建队并未拆掉架管,这是和县里达成的默契,为的就是便于第二次拆塔。拆剩的四层残塔半躺在那里,谁看了都觉着碍眼。这也是万般无奈,摆下这个阵势,好迫使省里有关部门表态。清扫第四层塔面时,澄观法师坐卷扬机上去转了一圈,然后在中间站了好大一会,有人拍照,说:这是佛门的决心。

    第二次拆塔 - 图1

    ○第二次拆塔时与澄观法师的合影

    扶风县要求重建宝塔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县委书记张建中、县长周东晗、副县长杨升厚多次去省里汇报。其间,有人传来消息说,孙副省长讲重修宝塔需要资金超过80万元,五年以后省里才能投资修建。我们想,五年后孙副省长调走就麻烦了。于是我们不断地跑省文物局,跑省文管会,做修塔的方案、申报等。我本人三个月间坐班车到西安联系26次,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我们怕修塔费用提得高了,省里有困难不批准,只说修塔费用60万就够了。孙达人就此在省政府召集省、市、县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决定近期重修法门寺塔,立即报国家文化部审批,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

    按照修复要求,省文物局侯卫东等已按冶金工业部勘探总公司1983年的测绘图设计好复原的法门寺塔图。

    1986年5月16日,省文物局第34号文件批复:宝鸡市、扶风县、省文物局和宗教界各筹20万元修复法门寺塔;并传达孙达人的指示,要求重视排水问题,按照塔的原貌,尽量利用塔上旧砖,节约开支。6月6日,扶风县政府调整修复法门寺塔领导小组:组长杨升厚(扶风县副县长),副组长白冠勇(宝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成员韩金科(县文化局局长)、张绪成(县民政局局长)、唐乐平(法门镇镇长)、澄观(县佛教协会会长、法门寺住持);办公室主任韩金科(兼),副主任常鸿玉。办公室的成员有扶风县博物馆馆长淮建邦、专业干部付升岐,同时还有县城建局副局长赵克勤和测绘专业人员伏海贤等。7月初,宝鸡市市长李均查看法门寺西边的官务水库险情时来到法门寺,县长周东晗等人汇报四家筹款问题,李均说:“塔倒是历史的缺失,修塔是历史责任。宝鸡市首先承担20万元,明天你们带上图纸到我办公室来。”第二天,李均看了我和周东晗送去的图纸,不到20分钟,20万元就批了。扶风县和省文物局的拨款也很快到位,法门寺塔修复工程终于正式开始。

    当务之急是拆除四层残塔。由于长安古建队搭建的修塔架还在原地,我与淮建邦去长安联系古建队。途中班车在暴雨中行进险些翻车,误了三趟火车,到西安后赶往长安古建队所在的仁义村时,已是夜深人静,在泥泞的街道上,周围一片漆黑,找不到联系人,倒引来犬吠。淮建邦走不动了,又饥又渴又困乏,蹲在一旁委屈地说:“韩局长,咱们这是为啥呀!”我能理解他,但又劝不了多少,扶起他就走。好在长安古建队终于找到了。第二天,我与淮建邦赶回法门寺,组建新的办公后勤机构,搭建灶房,请来原驻寺管理拆塔的韩林彬、赵兴中,着手拆塔准备工作。不料这个时候,法门镇政府带着他们的建筑队坚持要由法门镇人拆建法门寺塔,不给钱都干。结果,法门镇建筑队以8600元施工费承担拆除四层残塔的工程,从11月18日开始,一个月完工。

    第二次拆塔 - 图2

    ○拆到第二层

    第二次拆塔 - 图3

    ○拆除第一层外围

    第二次拆塔 - 图4

    ○拆除基座

    上三层残塔的拆除还算顺利,到第一层时麻烦就多了起来。这一层比较坚固、复杂、难拆,文字匾额和砖雕很多,为此,我们召开会议落实三项任务:一是保护好所有斗拱、古砖、浮雕;二是做好修塔地基钻探准备工作;三是轮流值班。对于碎石板也要求完整保存。一层塔体特别高大,砖石层黏合严密,12天只拆掉10层砖石,但施工队干劲不减。第一层是宝塔村自己请求拆除,党支部副书记党林生领着年轻小伙子在寒冷的冬天里光着膀子打钎撬石,工地上热火朝天。快到年底,拆塔工程结束,塔基夷为平地。此时已是大雪纷飞,我们注意到塔基中央地面直径10多米的一个圆圈内落雪即消,呈现异常,认为这是敏感区,立即在一旁搭起毡棚,24小时轮流值班看护,盯着眼前,但心里想的还是赶快修塔。澄观、净一法师在塔基的南方安奉香炉,僧人们早晚烧香。一切都围绕一个中心:尽快修复宝塔!

    第二次拆塔 - 图5

    ○第一层门洞

    两次拆除残塔,清理出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塔上佛龛中所置唐、明、清、民国时期的泥质、铜质、石质佛像106尊。这些佛像多数为明代万历年间建塔时所造,庄严慈祥,形态各异,是我国佛教造像中的珍品。

    佛、法、僧称为“三宝”,三宝具足才得以成佛教。法乃佛陀所说,弟子所集,记述并传承。法门寺明代残塔中不但发现很多佛教造像,而且有大量珍贵的佛教藏经保存。这是新中国版本考古历史上极有价值的重要发现。尤其是《毗卢藏》4卷(残卷)12页,元版《普宁藏》183卷(其中4卷全帙),在经卷末还发现有刻经题记4种,清代手抄本《妙法莲华经》7卷,民国手抄、石印经390卷。而清代的《妙法莲华经》,“佛”和“菩萨”等重要字句,均用金粉书写,从卷首题词来看,可能为御赐给法门寺的宫廷之物。

    两次拆塔清理出许多碑刻题记,多为记录万历年间地方群众及佛教徒施舍修塔情况,印证了真身宝塔修建工程浩大、旷日持久、十分艰辛的史实。

    此外,塔体四层佛龛中还清理出一尊铜舍利塔,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造,塔内藏有七色舍利子。

    参加以上两次拆塔与文物整理的人员有:西北大学柏明、杨绳信、段浩然、戴南海,古籍整理专业研究生何远景、吴敏霞、李颖科、田旭东,扶风县博物馆刘连山、淮建邦、侯若水、王志英、王仓西、白金锁等及周原考古队李永忠。法门寺僧人澄观参与佛经整理,长安古建艺术公司曾予以协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