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

    1987年春节刚过,我们就在工地上忙乎起来,中心任务是为修塔做准备,完成塔基发掘清理。为此,我前后七次召开了法门寺历史资料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有文化的老人们说的都是嘉庆年间《扶风县志》上那句话:法门寺“塔下有井,修制精工,金碧辉煌,水银为池,泛金船其上,内匣储佛骨,旁金袈裟尚存”。由于当时电影《东陵大盗》正在法门寺地区放映,而民国初年地方军阀樊钟秀曾驻寺一段时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总认为要是有什么东西的话也早让军阀樊钟秀盗窃一空了,为此一心想着的是清理完塔基赶快修塔。其中有一位老人的发言让人震惊,他就是王保华,寺东边大北巷的村主任,60多岁。他说:

    民国二十八年朱子桥修塔,我一家是从河南逃过来的难民,住在寺内废弃的砖瓦窑洞里。我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寺里跑来跑去,与管理人员熟了。塔修好后朱(子桥)将军让一帮人在塔心往下挖,挖到两米多深后挖到石板上,这时我从负责保卫的大人们两腿中间溜了下去。我见到石板上有个眼,朱将军让人用竹竿夹着纸,蘸上庙里的清油,点燃后从眼里伸了下去,我爬到跟前看到两米以下有许许多多器物,我能看清的是一只铜鼓和一根棍。

    我听了老人的发言,虽然心中一动,但由于一心只在修塔,对此并没有深思,也没有穷追不舍。在我思想的深处,根本就没有想到“挖宝”。老人的话被两个月后的地宫面世所证实,他讲的全是真的!他说的那只“铜鼓”,就是浙西道呈献给唐懿宗,懿宗又供奉佛祖舍利的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大银盆;他看见的那根“棍”,就是大唐佛教总持法门寺地宫曼荼罗坛的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这个历史现象的关键是:为什么当年朱子桥和在场的人都已窥见真实情况而对外一字不讲?而王保华虽没有多少文化,也是紧守这个秘密48年,一直到法门寺塔将要修复,塔基将要发掘时才在这个特殊的场合讲述了当年的秘密?我们感到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凝聚为一的精神所在,正是炎黄子孙的操守、魂魄所在,正是这种精神与操守,使法门寺塔地宫文物能保存至今!

    过了元宵节,我们向宝鸡市和省里打了塔基清理报告,申请拨款2600元。宝鸡市让我到省里要,到了省里没有结果,天黑时我摸进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先生的办公室。石先生讲:“你们先自己按修塔进度进行清理,随后我给你们申请一点经费,再给你们派王占魁、曹玮两个研究生来协助,他们就在周原文管所。”

    1987年元月,扶风县又充实了修塔领导小组,加强了修塔的日常工作。2月28日,发掘正式开始,扶风县博物馆负责现场专业指导。我们挑选宝塔村27名精干青年承担施工,拉来7辆架子车,并对工人进行工前培训;召来考古技工徐克成、吕增福、胡武智现场分工负责。一切齐备,馆长淮建邦、专业人员付升岐将塔基按20米×20米的布局,十字画线,分成东、西、南、北四个10米×10米的方区,然后对角开掘。先进行东北和西南的发掘。为了安全,我们组织力量,连夜在发掘场地四周3米以外用塔上旧砖砌起了2米高的围墙,在西南角用木板钉了临时的简易门,将发掘现场与外界隔离,塔基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3月初,在发掘至距地表0.8米深的时候,工作人员于东北方的西南角发现土坑,坑呈扇形;至距地表1.6米深的时候,工作人员断定这是一个后人发掘时留下的深坑。经过商议,待打隔梁后再统一清理。这几天,每天向下发掘10厘米至20厘米。3月15日,经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缩小开挖面积,集中力量挖掘塔基中心。于是,沿原大方区的四周将10米×10米的方区改为5米×5米的小方区。随即,我们就发现了夯筑痕迹,夯窝深15厘米,每排夯窝均东北高、西南低,与明代真身宝塔倒塌的方向一致。这个现象,正好说明是由于明代地基变化最终导致了宝塔的坍塌。3月20日,我们研究决定,再开西北和东南的对角发掘。3月21日,东北方的探方已完成任务,发掘到原始土层。3月下旬,塔基下部分开始出现唐代遗址的迹象,不几天,中间部位一个大基槽清理出来,大家分析可能是唐塔的地下建筑。

    石破天惊 - 图1

    ○唐塔塔基(东南—西北)

    根据考古发掘经验,一般地下空的地方温度和周围的不一样。在塔基这个范围内,下雪即化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为了观察地层关系,在基槽的地方留下一米见方的土柱子,清理下去,这个土柱子就成了一个地表高度的标志。3月31日,地基越挖越深,扰土层清理还在继续。但从坑下周围的地层看,快到生土(原始土)层了。大家松了一口气,等中间部分出现生土,清理工作就基本完成了。但是,就在这个基槽的底部,开挖的民工们发现了一块铺砌的长方形石条,极为明显的是,这长方形石条打破了明代南北向长方形基槽,该基槽内填土中杂有石灰,与明代基槽黄色土有较大的区别。

    17时左右,在基槽中央部位,又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直径约为80厘米的圆柱形井筒。井筒被土方填实,土质中似乎掺杂着垃圾一样的废弃物,一时无法辨认这些杂物到底是什么。后来,我们对此圆柱形井筒进行研究,认为是民国朱子桥修塔或“文革”时造反派所挖。这时,勘探的技术作业员徐克成手中的洛阳铲一截截地深入地下,到60厘米深时,“嘭”一声闷响,洛阳铲似乎是打到石板上了。徐克成慢慢地提起洛阳铲,只见直筒状的铲刃上沾满了白色的石粉。“啊,真的打到石板上了!”他赶紧收起洛阳铲,没有作声。直到18时快收工时,他才小声地把这件事告诉我。

    我心里一惊:“难道这底下是空的?怪不得上边的雪即下即化。”我让徐克成在周围几个人不注意时又试了一下,果然,60厘米土层以下又是“嘭”的一声响。我叮咛徐克成严格保密,又特别安排晚上现场值班人员双岗坚守,任何人不得下到作业面。

    4月1日上午,我分别向县长周东晗和分管修塔的副县长李宏桢详细汇报了前段工作和昨天下午的发现。4月2日,我一天都在工地,寸步不离。下午收工时,在塔基西南方和塔基向南中心的会合处,一个民工一镢头下去,从地下冒出一股特别的香气,沁人肺腑,持续十多分钟后就完全消散了,地上也看不出什么异样,我的心又悬了起来。我们决定利用4月3日农历三月初六法门镇古会的机会,清空工地,进行探查。

    4月3日,法门寺外古会上人流如潮,而寺院内大门上锁,工地上异常安静。上午,我与县文化局巡视员郭建秦陪李宏桢赶到工地。 10时左右,通知法门镇派出所所长白安理和淮建邦、常鸿玉、付升岐、曹玮、徐克成、吕增福、李存良(修塔办工作人员)到场。我们将李宏桢扶到塔基中心的土柱子之上,我说:“大老爷坐定,我们开始了!”大家都笑了起来。徐克成用双手刨开60厘米扰土,底下露出一块大石板,上覆80厘米见方的大理石石盖,石盖的西北角被砸开三块碎石,碎石拨到一边,露出一条宽不到3厘米、长不到10厘米的缝子。这时,李宏桢在土柱子上,大家都推我先看,我推曹玮先看,曹玮俯下身子趴在石缝边上,侧着头,眯起一只眼,向下观察。忽然,他“啊呀”一声大叫起来:“韩局长,快,底下全是金子!”我那时一门心思修塔,对塔下有无藏物本来就没有存多大希望,这时听到曹玮一喊,以为是他在逗大家,便笑着说:“去,哪来的金子?”曹玮急得连连招手,只是叫着:“你快、快!”我趴下去从石缝里往下一看,天哪!下面真是金子!只见1米多以下各类金银宝器重重叠叠,严严实实,靠满四壁,向下深不可测。这时正是中午11时左右,一束阳光从石缝中穿下,照射在器物上,地下的水汽与之相遇,光色、宝器、水汽交相辉映,金碧辉煌。朦胧中,我看到一条金棍、几个金盆,还有金箱子、金碗,等等。我赶紧爬到一边,大家依次看过。这时我还没有清醒过来,在巨大的震撼中,我先是意外地惊喜,随后是一种莫名的惶恐和不安,随即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天哪,我们是为了修塔,怎么发现了这么巨大的宝藏,我们能对得住吗?……

    等定下神来,我们随即安排原土封上,现场确定了七条意见:第一是保密,第二是保卫,第三是报告……

    至此,小范围发掘清理工作已告结束,明代塔基基本情况已完全暴露。这次共开探方18个,探沟8条,总发掘面积约1300平方米。

    明代塔基略呈圆形,东西最大径约19米,南北最大径约20米,总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位置在现存唐代塔基石条边围之内的中心区域。圆形塔基四周距石条边围最小距离为东3米、西3.2米、南3.1米、北2.9米。明塔塔基基槽剖面呈篆体的“介”字形,塔基夯土厚度不一。从外轮廓向内约1.4米的环带部分,深度在2.75米至2.9米范围内。现存中心方座的上部约106平方米之范围内,亦即塔心部分,其夯土的深度最浅,在1.1米至2.1米,且中间薄而四边厚。中心方座以外,靠近环带之内侧最深,为3.9米至4米。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明代挖塔基基槽时,在中间部位有意保留了前期的塔基及地宫,所以中心部位处理较浅,以防止损坏地宫;二是明塔的重心所在区域正处于环带部位以内,是主要承受压力的部位,故这部分塔基处理较深。

    明塔塔基全部用夯土筑成。夯土中夹有比例较大的砖块和瓦渣,还有少量的白灰粉渣。夯土略呈青灰色。其夯法是“大圆夯”,夯窝直径约0.15米,每平方米有夯窝64个左右。夯层厚度0.08米至0.10米,最深处自顶到底共有45层。塔基夯土坚实,密度较大,水分含量较小,夯土显得较为干燥。

    通过对明塔塔基的有关情况分析,可知明代建造塔基的大致过程。首先,在选定的范围内,沿周边下挖一圆形基槽,即现存的明塔基槽,塔基平面约320平方米。在向下挖基槽的过程中,遇到了明以前的塔基,一方面对前代塔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又对前代塔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留下了前代塔基的中心方座,在南部挖到唐代地宫顶上石板时,再未向下破坏地宫等。基槽挖成之后,再向内填土,随即夯打。填土夯打过程中,将前代塔基的残存部分即中心方座包括其中。

    石破天惊 - 图2

    ○法门寺塔基地宫遗址全景

    石破天惊 - 图3

    ○法门寺塔基地宫遗址全景

    石破天惊 - 图4

    ○塔基遗址平面图

    上述塔基夯土中的出土物有明代砖块,塔基的位置与八棱十二层砖塔平面形状吻合,较深的塔基亦能承载明代砖塔的压力,故认定其必为明代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