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室

    4月11日,省文物局局长王文清安排局机关相关四个处室10多个人带着车子等后勤保障物资赶到法门寺,现场发掘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指挥系统直接到现场,一场特殊的考古发掘有序进行。此时人们关注的重点由南向北,移到“天井”部位——后室。

    第四道门后就是帝王陵墓式地宫的后室,在发掘时被叫作“天井”的地方。在4月9日第二组推开地宫第二道门的时候,第一组就从“天井”开始,分四步清理发掘。

    第一步,下午5时30分,录像、照相完毕,用15分钟将“天井”的“井盖”搬上来翻身朝天。“井盖”为方形石板,边长65厘米,厚20.5厘米;中间有直径46厘米的圆形高浮雕莲花,四周为16个莲瓣,内饰蝌蚪状花蕊,中部有一高浮雕铺首衔环,铺首毛呈火焰纹,浓眉大眼,两耳外张,张口露齿,舌卷,衔铁环一枚,悬挂鎏金镂空银莲瓣铜心垂藻顶。

    走进后室 - 图1

    ○“天井口”及“井盖”

    翻开石盖,“天井口”就显露了出来,井口直径为53厘米,原来或为六边形。井口顶放置两块南北向石料,均系鸭蛋青大理石,表面粗糙,内部光滑。井口沿阴刻花纹,下为双线构成仰莲瓣一圈,上刻半侧仰莲花12朵,有圆形智慧珠饰其间。在其中的一块石材下部,墨书“刘水章”“刘□章”两人名,可能为建筑者所书。从天井看下去,只见下边室内堆积了各类金银宝器,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到在民国时期朱子桥修塔后,法门地区就流传了一个说法,说:寺塔之下有一个万丈深井,井里边有大蟒,佛脚下井盖不能动,一动大蟒扑上来要吃人的。这个传说中的“井”现在就在脚下,只是没有大蟒,只有宝藏无数。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石室北侧立着一个大金盆,再向北面的角落有一个大锡杖,这就是王保华在民国二十八年,从那个“孔”望下去看到的“铜鼓”和“棍”了。

    走进后室 - 图2

    ○“井盖”内侧及宝帐镜花

    走进后室 - 图3

    ○地宫后室(局部)

    走进后室 - 图4

    ○地宫后室(俯视1)

    走进后室 - 图5

    ○地宫后室(俯视2)

    第二步,绘图。下面全是堆积的宝器,怎么绘法?大家想到了土法“空中作业”。拿来一根50厘米长的棍子,用绳绑在中间。白金锁骑了上去,几个小伙子把他吊在空中,他在半空中来回旋转无法工作,又有人在他的腰间直插了一根棍子,这才基本固定。我们在现场戏称这种样式是“坐飞机”。白金锁和赵赋康轮换着上上下下“坐飞机”,开始了奇特的绘图作业。

    第三步,清理、起运文物。一层层录像、照相,一层层绘图,一层层取运文物,这样循环往复进行着。直到最后,我们才看清楚,石室中文物的堆放是以石室北部一方宝函为中心的。

    第四步,文物一出地宫,地面工作立即紧张起来。曹玮等人在“井”下往上举;淮建邦接过送到韩伟面前的桌上,由韩伟唱名给号;然后转到罗西章和公安干警海峰面前司秤;之后再由付升岐、吕增福、徐克成登记;这时再经任周方检查后包装装箱;由我和县公安局局长徐士先封口、加锁、封装;由扶风县博物馆副馆长侯若冰带馆内高西省等一班人搬运到工地停放的车上,武警战士押运到扶风县博物馆;最后在县公安局监督下入库房保管。

    为保护文物安全,在4月9日晚上后半夜对前室阿育王塔试运后,从4月10日起,运送文物都是在每天晚上进行。4月10日,天还未黑,扶风县100多名公安干警就来到工地。市、县几套班子的领导坚守工地。寺院东西隔墙上爬满了当地的教师和学生,连墙边能坐人的地方都坐上去了,沿墙的树上都爬满了人。人们都两眼直瞪瞪地望着地宫。晚7时许,地宫“井口”冒上来一根金锡杖,金光闪闪,杖首喳喳作响,美丽非常;这个大件刚离开,“井口”又冒出天龙衔环五足朵带金炉台;接着鸳鸯团花纹大金盆冒上来,金如意冒上来……这样一件接着一件冒出金银宝器,被一个月后赶来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描绘为“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这些国之重宝,游走在这几个步骤中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凌晨4时30分,已从后室起运文物41(组)件。底下还有更多,考虑到白天不便起运文物,现场工作暂停。这时周围墙上的、树上的以及与现场发掘无关的人员陆续撤离,我们清理完现场,东方既白。

    4月11日上午,天阴沉沉的,下起雨来,地面工作暂停,后室绘图、照相和中室的清理工作继续。下午5时,省委书记白纪年、省长张勃兴与省里有关部门领导赶到工地视察,给予大力支持。他们回西安后又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孙达人召了回来,要他坐镇指挥。当天晚上,地宫中室和后室文物先后起运。工地灯火通明,周围墙上、树上人声鼎沸。午夜过后,大雄宝殿钟磬声悠扬,诵经声传到工地,我轻轻地登上殿前台阶,走进殿门,只见澄观、净一法师在佛曲《拜愿》声中此起彼伏念经敬佛。他俩都70多岁了,为了地宫发掘、为了修塔,这些天来每天都如此这般,我不禁心里一热……

    4月12日照样白天绘图,晚上起运文物,石兴邦和省文物局局长王文清等来到工地,指挥地宫后室、中室(除汉白玉灵帐)全部剩余文物的起运。这时,澄观、净一法师慢慢走来,一个青年突然高声嚷道:“师父,刚从地宫跑出来一个金马驹,活蹦乱跳,屁股上有个锁孔,听说钥匙在您那里,您给罗西章,他一开,金马驹尿啤酒,我们都能喝个够!”此话惹得满院笑声飞扬,人们忘记了疲劳。不过,澄观法师倒是在晚上梦见寺院里有两只金毛狮在活蹦乱跳,天亮时他来工地说:“地下多少宝贝你们都搬走,如有狮子就给寺里留下。”韩伟说:“师父放心吧。”当天晚上第二道门打开,第三道门前两只金毛狮就守护着阿育王塔。这事实在使人惊讶。

    在整个地宫中,后室似乎是中心里的中心。这个中心之中心,是一座鎏金函,外套檀香木函已散架,但盝顶银棱包角还翘立着。函顶有一尊鎏金带座菩萨,首束高髻,头戴花蔓宝冠,宝缯垂肩,上身袒露,底座为圆形束腰仰覆莲座,右手五指微屈,掌心向前,肘微上举,左手掌心向上,五指舒展平举,除面部、胸部、手部外,通体鎏金。菩萨两边各立一位石雕护法天王。石室南部放有五足朵带银熏炉及炉台,四个银阏伽瓶分别立于后室四角。其余成双成组的器物都分布于宝函两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后室北侧左边放置的一件双轮四股十二环锡杖,银质鎏金,高1.96米,足具释迦威仪。有人说这件锡杖为释迦牟尼大弟子监制。石兴邦说,从铭文的记载来看,当属懿宗下旨文思院所造。长期以来,日本以其正仓院所藏白铜头六环锡杖而号称天下锡杖之王。地宫出土的这件锡杖无论从其质地,还是制作工艺,或是其历史意义都称得上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世界锡杖之王!

    清理出土的琉璃器色彩鲜艳,共20件,其中只有2件是我国唐代所产,其余18件都是当时伊斯兰人在大食帝国(今伊朗一带)建立之后,东传教义入唐时的贡品。

    走进后室 - 图6

    ○宝函上的毗卢遮那佛造像

    通高15cm

    座高4.5cm

    重651g

    走进后室 - 图7

    ○地宫后室的八重宝函

    走进后室 - 图8

    ○八重宝函外层的檀 香木函构件残片

    走进后室 - 图9

    ○八重宝函外层的檀香木函残片

    走进后室 - 图10

    ○八重宝函外层的檀香木函残片上錾刻的龙纹

    在后室清理出的文物中,还有一套完整无损的茶具,这套茶具因其等级高、制作精美引起了人们一声声的惊叹。我们与《物帐碑》所记载一一查对:“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无一缺漏。从器物的錾文来看,多属僖宗皇帝所赐。

    到4月12日晚,“天井”之下文物全部提走,地宫第四道门开锁推开,这时,人们方才明白了“天井”之下的石室正是地宫的后室,也才完全弄清了寺塔地宫的全部构成:朱雀门内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天井”。

    至此,我们也才仔细看清了后室的情况。后室基本为方形,北部稍宽,位于地宫的北端,为整个地宫的核心部位。此室较大,用料考究,建造工整,四壁直立,其长为1.35米,宽1.21米,高1.87米。后室石门亦为两扇,门高0.92米。门楣石上阴刻着八行文字,记载比丘行严等八项僧俗人名等。门扇有安置锁的圆孔和高浮雕天王像。西侧门扇的天王站立,首有发髻,前饰花蔓,头系飘巾;身着战袍,穿靴裹腿,右手拄剑,左手叉腰;臂肘有披帛,双足踏两小鬼,头两侧有如意云各一。西侧天王与东侧天王大同小异,只是左手持斧,两腿之间夹一夜叉,夜叉手托天王双足。地板石由11块梯形、多边形石材组成。查看后室,已无一物,人们不大放心,揭开了八重宝函放置地的地板,下面土层里有“开元通宝”铜钱,我心里一紧,让马上盖上。我与徐士先商定,后室地面全部覆盖三合板,四壁加封封条,武警看守,最后决定是否揭取。

    走进后室 - 图11

    ○清理地宫后室地面

    后室清理基本结束,考虑到从4月9日起已经整整工作了四天四夜,有的人走路都东倒西歪,有的人吃饭都在打盹,连碗都差一点掉到地上,有的人双眼都熬成了血罐子了。因此决定休整四天,17日继续工作。

    4月14日,是法门镇农历三月十七的传统古会。扶风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发掘工地暂停的机会,在古会期间,法门寺对外开放三天,让群众进入寺院,在塔基边上看一眼大唐地宫,也算是对群众热情的一种回报。警戒的公安人员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11人,法门镇的36名干部轮流值班。参观群众进入保护圈内后,由公安人员组织,排成队从地宫门前经过(不许进入地道),看一下踏步漫道及第一道石门。第一天参观者近1万人,第二天8000人,第三天为3000多人。参观的绝大多数是扶风县人,后来也有宝鸡、岐山、凤翔等地的群众。真可谓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4月18日,工作人员陆续回到工地,发掘清理工作再度开始。

    走进后室 - 图12

    ○地宫后室遗物分布图(第一层)

    走进后室 - 图13

    ○地宫后室遗物分布图(第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