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佛舍利
这期间,一个严重的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全体考古发掘工作人员,那就是:从推开朱雀门进入唐塔地宫,到现在已经将近一个月了,佛典、新旧《唐书》、《扶风县志》记载的水银池一直未曾见到,金船更是不见踪影,而八位帝王迎来送去、虔诚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到底在哪里,我们都不得而知。于是,我和其他考古发掘人员一起查找资料,探究佛舍利的真相及其来龙去脉:
舍利是梵语ar ra的音译,《实用佛学辞典》中“舍利”条云:
舍利:佛之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致也。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
舍利是佛教的圣物。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用香燃火焚化其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四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其细心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当佛教徒再也无法向佛祖本人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心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这样,舍利便被赋予了神圣无比的含义,扮演了至高无上的角色。
释迦牟尼舍利有多种形式: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牙齿(今存北京八大处灵光寺、斯里兰卡);指骨(今存法门寺);头盖骨;锁骨等。据《法苑珠林》卷五十一载:唐高宗显庆五年三月,奉迎法门寺佛指入东都洛阳时,还有“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其高5寸,阔4寸许,黄紫色。此物难定其真伪,今无存。释尊涅槃后,其碎身舍利分为八份,为当时拘尸国、波婆国等八国分得,分别起塔供养,这也就是佛塔的起源。这一事在《长阿含经》第四《游行经》、巴利文《大般涅槃经》等佛经中都有记载。
1896年,欧洲人柏佩和印度人史密斯在尼泊尔南境毗尼园发掘古坟时,得一大石柜,内藏蜡石壶两个,蜡石器一个,蜡石箧一个。其中蜡石壶内藏有骨片,壶盖上有阿育王时代或其以前的铭文:“佛陀世尊舍”。这一考古发现证明了《大般涅槃经》上所述佛骨分配的真实性。
印度佛教瘗埋舍利的方式是安置于刹中、塔上或塔基下。瘗埋舍利的葬具有函瓶、钵、罐及函棺、函塔等器具。随同舍利埋葬的供养品主要是“七宝”。《佛说陀罗尼集经》卷十三载:“其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珍珠四珊瑚五玳瑁六水晶七琉璃,是名七宝。”
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的佛塔建筑形式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很快与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楼阁台榭。上垂相轮九重,下为重楼阁道,这样就成为在多层楼阁上加九层相轮的塔刹。并且因塔设寺,塔寺相依,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法门寺就是这样因塔设寺的典范。
佛塔传入中国后,舍利的瘗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隋之前,大都将舍利放入石函,直接埋入塔基下的夯土之中,河北定县北魏舍利塔、河南洛阳的北魏永宁寺塔,皆用此制。
隋以后塔基下开始建筑石室、地宫,最初的石室是在放置舍利的石函周围用砖砌成的简陋墓室,只稍拓宽舍利的放置空间。瘗埋舍利的石函较前期精致,且有多重函、瓶。
至唐时方才出现仿墓室地宫,由台阶、甬道、各室构成。而函则有多重,舍利容器发展为金棺、银椁、玉棺等。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诏令全国各州县建塔,将舍利盛于特制的盝顶铜盒内,外面为石函,石函的周围砌石或以砖墙护置。函的多少没有定制:大云寺藏舍利,其容器共五重,最里面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银椁、鎏金函、盝顶石函;庆山寺石函则改为六块青石组成“释迦如来宝帐”,内置银椁、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绿琉璃瓶。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逐渐接受了中国的传统习惯,不仅按照中国传统的埋藏方式瘗埋舍利,而且因其是无上圣物,故将舍利安置于塔下宫室。地宫是模仿中国唐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建造的。以法门寺地宫为例,有石门四重:头道门(即隧道门)门楣上的梯形石材,上刻相对而立的两只朱雀。朱雀是有其来历的,唐长安皇城南正门叫朱雀门,因而昭陵、乾陵等唐代陵园南门均称为朱雀门,以象征皇宫。地宫前室北壁两角各置有一护法石狮。石狮为吉祥物,佛教用作护法神,因《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中有佛出世时,五百狮子从雪山走来、侍列门侧的记载,因此后世大凡寺院及有关的壁画上均置以狮子。但狮子传入我国后,却成了唐代统治集团陵墓等级的标志之一:唐帝后陵墓都有石狮,其余除武则天母杨氏的顺陵、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以外,很少有石狮。目前已发掘的唐代等级最高的陵墓,首推懿德太子墓,虽“宏丽不异人间”,但也仅有前后两室。法门寺地宫则有前、中、后三室,门有四重,外加一个秘龛,显然是依照皇帝陵墓修建的,其等级是最高的。已发掘的唐代墓室顶部一般为穹庐顶,而法门寺地宫却为盝顶——斜角平顶式,可见埋葬方式仍保持着显著的佛教建筑特色。
据记载,法门寺瘗埋的舍利系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是佛真身,而非广义的舍利。
从古到今,几无人怀疑佛指骨的真实性,不少典籍还对佛指舍利形制做了详细的描述,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载:“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便得胜戴,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
《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载:“观其氤氲玉润,皎洁冰净,灵不可掩,坚不可磨,寸余法身。”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载:“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按旧记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征诸古典,验以灵姿,贞规既叶于前闻,妙相克谐于瑞彩。”
《法苑珠林》载:“既出舍利,遍视道俗……舍利高出,见者不同:或见如玉,白光映彻内外;或见绿色……”
圆照《塔记》载:“……无忧王寺真身舍利者,即大圣释迦牟尼佛金躯碎质也,年逾千祀,坚润殊常。”
提及法门寺佛指舍利,人们对佛骨异象讳莫如深却又津津乐道,使其成为永远的热门话题。法门寺佛指之奇异,见于古今,载入诸多史册。
上述记载虽言之凿凿,然而现在地宫已清,文物尽出,舍利又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