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6.5cm
石兴邦先生说,这一批唐代丝织物的发现,不但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纺织史和织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从中也可看出我国丝织品在当时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著名文学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赞扬这批丝织品说,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唐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法门寺地宫出土众多的唐代丝织物,特别是加金织物意义重大。这是唐代工艺的集中体现,比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丝织品等级还要高。这些丝织品提供了研究唐代文化史、服饰史的重要依据。
然因年代久远,加之织物埋藏环境差,导致这批纺织品无论是在湿态还是干态下,强度和韧性都极差。丝绸保护专家王曾指出,法门寺丝绸比湖南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以及辽宁、新疆等地出土的丝绸文物的强度和耐折度都要小得多,很多织物在干态和湿态的耐折度均为零。
这些丝绸出土后,除少部分保存情况较好的丝织品由王主持揭展陈列外,其余丝织品均整体提取、密封冷藏。
为了科学保护这批珍贵的唐代丝绸文物,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心博物馆合作建立了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系统有序地开展了纺织品文物档案资料提取、保存环境改造和监控、文物包装更换、文物材质分析、织物组织工艺分析、机械法除霉、糟朽粘连织物揭展等一系列工作。其中,在攻克多层紧密粘连、糟朽丝绸织物揭展难题的过程中,开发的纤维塑性形变恢复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法门寺丝绸衣物包块的揭展难题。它利用纤维分子结构中大量存在的能够吸湿和放湿的功能团,通过技术控制,来调节纤维含湿量,暂时性地改善纤维的某一特性,在此临界条件下,使很多本因纤维脆弱、糟朽无法开展的操作例如揭展、抚平、矫形等成为可能。在完成操作后,又可借助环境条件控制措施,将纤维的塑性状态稳定在某一阶段。该项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因而不存在化学试剂对纤维材质伤害的问题,也不存在材料老化的问题。
项目组利用这一技术对极其糟朽的法门寺丝绸包块T68进行揭展保护,织金织银的裙(裤)、罗衫等5件精美衣裳得以成功展开,件件堪称瑰宝。其中2件裙腰上的图案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丽人行》中“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2006年以来,石竹花鸟绣、花鸟锦、雪花纹绫等文物先后在德国波恩“中德文物科技成果展”“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以及“中国丝绸文物保护成果展”中展出,中德合作法门寺丝绸保护的成果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除了糟朽粘连丝绸的揭展技术合作研究之外,项目组中方代表还主持开展了系列技术研究:在保护修复技术方面,主要开展了丝绸纤维湿度调节技术系列研究、湿度调节机理和湿度调节技术应用规范研究、机械法除霉技术研究、染色技术研究、丝绸文物湿洗表面活性剂筛选研究、彩绘织物湿洗中的临时性封护工艺研究;在纺织品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了织物霉害预防性控制,糟朽脆弱纺织品文物展览,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水质、相对湿度、pH问题,低温保存条件下丝绸老化状态评估,压裱及织物包装技术研究等;在丝绸及其附带材质工艺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法门寺丝绸产地同位素技术分析研究、丝绸染料研究、纤维老化状态分析、捻金线材质工艺及装饰应用技术研究,真正实现法门寺丝绸文物保护研究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以最终实现文物材质长期保存、文物信息最大化提取、文物价值深入挖掘乃至系统展示和利用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