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与正仓院
正仓院,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位于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中央和地方的官厅及寺院里,都会专门设置一个放置重要物品的仓库,称为“正仓”。几个正仓集中在一起称为“正仓院”。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正仓踪迹全无,唯有东大寺正仓院内的正仓一栋还保留着原貌。
正仓院的陈列物是以圣武天皇的遗物为基础构成的。圣武天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第45代天皇,在位年自724年3月3日(神龟元年二月四日)至749年8月19日(天平胜宝元年七月二日)。圣武天皇笃信佛教,创建国分寺、东大寺,天平胜宝四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九日,由圣武天皇发愿,东大寺铜造卢舍那佛开光供养。他发心铸造大佛,尤爱唐朝文化,先后十余次派遣数量庞大的遣唐使,不仅引入大唐艺术珍品,还命人模仿制作。天平胜宝八年(756年)四月十九日,圣武天皇驾崩,由光明皇后向东大寺卢舍那佛奉献了这批约2万件的珍宝。其中大半为日本制作,也有不少是直接从中国、西亚等地输入的。这些呈献物收藏在东大寺的仓库,是为正仓院。到明治时代,整个正仓院连同宝物划归皇室专有,脱离东大寺,直接由宫内厅管理。此外,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带去的佛经、医药、书法真迹等就存放在正仓院内。
日本正仓院宝物入库的时候跟法门寺一样,也有一个“物帐碑”,就是贡献出来的物品的清单。可见唐代的中国和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入库制度。这份单子对后人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实物本身。正仓院收藏有服饰、家具、乐器、玩具、生活用品、书卷、文具、祭祀用品和武器等,总数达9000件之多,主要是中国唐代的文物,也包括朝鲜、波斯等国的文物,可以说是迄今保留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的宝库。
法门寺的唐密文化联结着大唐惠果与日本空海的佛教法系和文化,同样,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大唐时期的器物也与长安、法门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门寺唐代地宫安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唐皇室金银器,在日本学术界有“祖器”之谓。法门寺地宫唐僖宗供佛之御用系列茶具,就直接映照着日本千年以来的茶道和茶文化。地宫中的锡杖、熏炉等佛教法具、珠玉宝石器、琉璃器,特别是800余件唐皇帝后丝(金)服饰等,如果展开与正仓院器物的对比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
2005年11月15日到18日,法门寺博物馆与上海复旦大学联合,在西安举办了“2005法门寺·正仓院与中日韩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学者指出了正仓院文物对中国隋唐考古学的意义与价值。正仓院收藏的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大多制作精致,特别是古代丝绸、木制品等在正仓院保存完好,极为难得。由于奈良时代正是唐朝与日本交往密切、日本朝野上下着意汲取唐朝文化的时期,因此毫无疑义地说明:正仓院文物正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凭证,对于中国隋唐考古学的研究,同样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正仓院藏品中有关文字的资料,有抄写的书籍、法书、文件、文书、物账等。日本学者分别对尺、户籍、计账做了研究,也对唐朝贡献制度、遣唐使带来的唐物、正仓院文书中所署中国国名表记做了研究,对日本古代官印与隋唐官印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学者对法门寺和正仓院物账做对比研究,对过去为学界所忽略的木质围棋、双陆、五弦琴等物与正仓院藏品进行对比考察,推断说正仓院的这些器物来自长安。通过大量出土文物图片展示,解释了正仓院长期悬而未决的图案,对理解正仓院纺织品源流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考古学基础。胡戟教授根据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的一些“组”的残件,对失传千年“组”的工艺,成功地做了复原研究。“组”是指编织的丝带或绶带,“组”在中国几乎没有保存,但正仓院却保存了非常完好的“组带”实物,从宏观微观多方面肯定了正仓院与法门寺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