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L2层上的MPLS
在这种特殊的方法中,整个企业DC网络拥有现成的L2层服务,包括帧中继(Frame Relay)、ATM等。L2层的典型连接方式通常是集中星型模式或半饱和拓扑模式,spoke到spoke之间的连接是通过hub完成的。
如图3-12所示,企业DC的头端(或分支汇聚)路由转变成一个P路由(比如E-P1),接口支持MPLS功能,它包括L2 WAN链接或者是SP的L2层提供的虚拟电路。远程分支路由变成了PE路由(比如E-PE1、E-PE2、E-PE3和E-PE4),可以绑定VRF接口连接分支的LAN,以及绑定支持MPLS的接口(比如L2 WAN链接)面向头端路由连接到WAN。E-PE1、E-PE2、E-PE3以及E-PE4和E-P1一起建立起LDP和IGP会话,同样也能在它们和位于E-P1、E-P8和E-P9之后的路由反射器(如RR1和RR2)之间建立MR-iBGP会话。
图 3-12 L2回路上的MPLS样例
有时某些远程分支机构的实例也可能不需要进行分段处理,此时这些站点上的分支机构不必在它们的L2 WAN连接启动MPLS,特别当路由器使用P2P的方式来连接每一个远程分支时,因为可以为每一个P2P的子接口进行单独配置,所以减轻了企业DC头端路由的负担。如果头-尾路由采用的是点到多点而非P2P连接方式,那么支持MPLS的远程分支机构的连接必须要与那些不支持MPLS的远程分支机构区分开来。如果此时非MPLS远程分支机构已经存在了,头端路由器就必须被“折叠”成类似PE路由器一样,终止那些非MPLS分支机构连接至VPN(VRF)。
这类设计的主要优点企业对于整个IP基础设置实现了完全自主控制,不需要依赖SP来完成企业VN的扩展或者被限制使用某种特定技术,但如果设计方案真的要实现任意点到点的连接,就只能通过“全网”连接方式,如此一来系统整体成本将非常昂贵。目前,SP也正转向提供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例如IP VPN以及某些脱离L2层的服务,但如果企业如果想充分利用WAN上端到端的L2电路优势将变得有些困难,这是因为尽管L2回路通常是被认为私有的,但为了安全,在企业与远程站点间传递数据时都要对数据进行封装,要完成这样的封装就必须建立一个相互覆盖的隧道,因此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