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间奏曲:腓特烈一世的统治(1688—1713年)[65]
欣策指出:“(腓特烈一世)的统治并不以创造性著称,这一时期并未确立普鲁士国家政权及其独有的社会与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66]相反,这一时期的不同寻常之处体现在勃兰登堡-普鲁士沿着邻国的老路走了下去。这是一条以路易十四为先行者的巴洛克绝对王权(baroque absolutism)之路,体现为走火入魔的宫廷排场、王室恩庇系统以及必然随之而来的行政和财政混乱。[67]
腓特烈一世反应灵敏但意志薄弱,对珠宝的兴趣远大于治理国家。对于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行政体系,他几乎未做调整。在他当政的前10年,在“首相”埃伯哈德·冯·唐克尔曼(Eberhard von Danckelmann)及其得力助手多多·冯·克尼普豪森(Dodo von Knyphausen)的操持下,国家财政状况还算平稳。[68]但唐克尔曼在1697年失宠,被萨因-维特根斯坦(Sayn-Wittgenstein)的奥古斯特公爵(Duke August)取代,国家财政状况从此急转直下。维特根斯坦是一个野心勃勃且不择手段的朝臣,为了取悦国王和宫廷并为自己和盟友捞取好处,他将王室收入大肆截留至宫廷财库。与此同时,他接管了中央行政(Hofkammer),并在省级行政系统(Domänenkammer)安插自己的亲信和鹰犬。不出所料,暴利和腐败随之而来;大片王室土地遭到剥削而凋敝,王室财政不久即濒临崩溃。由于收入减少,腓特烈一世越发依赖外国资金以维系军队。[69]一些宫廷成员显然意识到了形势的危急,包括王储腓特烈·威廉一世。[70]但国王仍对维特根斯坦的财政手腕充耳不闻,直到1708年的东普鲁士大饥荒。当国王命令维特根斯坦拨款50万帝国塔勒进行救援时,维特根斯坦顾左右而言他。真相最终大白:国家政权已经破产,而且破产多时。[71]
当然,这类事件并不稀奇。多数巴洛克式的国王都濒临破产,依靠财政大臣的煞费苦心和收税人的横征暴敛度过一个又一个财政危机。1709年普鲁士破产真正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它引发了整个财政和行政体系影响深远的改革。但要理解这场出人意料的转折,我们必须考察王储及其追随者重整旗鼓背后的宗教与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