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纵向视角下的行政效率
为了鼓励王室官员的顺从、勤奋和廉洁,腓特烈·威廉一世采用了一系列策略,包括行政集中化、举贤任能、正式与非正式监督机制、重罚以及示范性惩罚。关键问题是: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提升了勃兰登堡-普鲁士的行政效率?如果确实如此,其具体效果如何?
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澄清“行政效率”这一概念。为了便于分析,不妨将其定义为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的比例,投入仅限物质与人力投入,产出则以强制、榨取或规则为标准。按照这种定义,一个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体现为行政总支出或行政人员总数与军队整体实力、总税收或社会整体秩序的比例。
有了这些定义,我们再考察相关证据。这方面的资料并不那么完整或精确,但足以揭示出一些重要轨迹。在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非军事开支总额年均略低于200万帝国塔勒。[138]其中有20%~25%用于宫廷。[139]可惜我们无从了解国家行政支出在剩余金额中的比重。但有一点很清楚,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的非军事开支总额大幅降为每年117万帝国塔勒。[140]因为这个数字包含宫廷维护开支(年均18.3万帝国塔勒)、新领地和国土购买费用(共约700万帝国塔勒)、公共工程资金(总计200万帝国塔勒)以及东普鲁士在瘟疫后的重建和修缮开支(600万帝国塔勒),我们有理由认为,实际行政开支远低于117万帝国塔勒。[141]将这些开支从总额中剔除,年均行政成本为43万帝国塔勒。这与腓特烈·冯·雷登(Friedrich von Reden)的计算结果大体相符,他对腓特烈·威廉一世执政最后一年的行政成本总额的估算为53万帝国塔勒。[142]这也符合我们对这一时期普鲁士行政人员薪资的了解:薪俸在1713年大幅度下降,并一直明显低于其他德意志诸侯国;低级别官员的薪俸尤其低微;高层官员的工资虽然更有竞争力,但仅仅是在不考虑各种其他薪酬的情况下,因为它们占据了巴伐利亚和汉诺威王室官员报酬总额的相当一部分。[143]
行政投入的第二项指标(行政人员数量)如何?基于多方资料,我们可以对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最后一年的王室官员数量做出大致估算。在那一年,中央行政部门人员共约165人[144],省级行政机构的人数为700~900人[145]。因为没有完整资料,地方官员人数较难估计。[146]基于一项普鲁士区域研究,我们推算出,地方官员总人数至少为600人。由于这项研究未涉及下属官员的重要数据,实际数字可能更高,甚至可能高出200~300人。如果上述计算无误,普鲁士国家政权1740年的官员总数在1200人至1400人之间。
这一数字相比早期如何?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和资料,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答案。[147]但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官员人数激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官员数量很可能有所下降。当然,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的动作有所加大,这确实带来了扩充政权规模的需求,官员本身尤其希望如此。但腓特烈·威廉一世对这些要求极为反感;事实上,他试图以行政集权化和重组来减少官员数量。非军事开支的起伏暗示了以下模式: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初期(约1713—1716年)官员人数急剧减少;统治中期(约1717—1727年,即东普鲁士“重建”期)迅速扩张;统治后期(约1728—1740年)(再次)减少,并趋于稳定。
如果上述分析无误,则行政总投入(即行政支出和人员)在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并没有显著增长,甚至可能有所减少。那行政产出如何?遗憾的是,治理产出方面的证据极度匮乏,所以我们难以得出精确结论,也无法做出有意义的比较。[148]但如果我们从军事或财政角度界定产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军队规模翻番,从4万人增至8.3万人;总税收从250万帝国塔勒增至360万帝国塔勒;国土收入总额从150万帝国塔勒增至330万帝国塔勒。
通盘考虑,我们有理由认为,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而且可能提高了两至三倍。下一章将从比较视野考察这些结果。但在此之前,先让我们讲完普鲁士规训革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