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清教主义: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宗教与政治理念

    普鲁士自上而下的规训革命源于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宗教理念与世界观。和先辈一样,腓特烈·威廉一世从小受归正宗影响。他最终没有接受预定论(predestination)教义[72],但仍保留了加尔文主义的苦行精神。在某些方面,他的理念与韦伯最早描述的资产阶级苦行主义极为类似。例如,这位国王省吃俭用、量入为出。他从幼年即开始认真记录自己的财务收支。每一项支出,无论数额多么微不足道,他都会记录在一个特别账簿上。这种生活习惯一直保持到成年时期。腓特烈·威廉一世也是一个极为简朴的人,对浮华和炫耀没有任何兴趣。他在王室城堡中的住处只有最简单的装修:没有地毯,没有壁毯,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刷白了的墙和最朴素的木制家具——更像僧侣的斗室,而非皇家寝宫。[73]他的作息也颇为规律。其日常活动包括多次祷告、吟唱赞美诗以及阅读《圣经》;最重要的是,他总是日程满满。[74]他的娱乐活动简单而实用;在少有的闲暇时间,他喜欢去伍斯特豪森(Wusterhausen)和波茨坦(Potsdam)的属地打猎,或与烟草俱乐部(Tobakskollegium)成员讨论政治和财政事务——这是一个军官和文官的小圈子,每周在柏林的王室城堡举行几次聚会。但这位国王有一个理念与资本主义苦行精神大相径庭:对他而言,神圣恩典和个人救赎并不体现在个人所积累的财富上,而体现在积累的权力上。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的老师、胡格诺派(Huguenot)贵族菲利普·瑞贝尔(Philip Rebeur)就教导他,霍亨索伦王国的命运与其统治者的信念紧密相连;正因为皈依了加尔文宗,他的家族才受到了神的庇佑;只要他们继续遵守神的诫命,就会继续享有神的恩典。他记住了这一教导。长大成人之后,国王对自己的儿子灌输了同样的观点:如果他工作勤奋,为人正直,奉行神的律法,这个王国就会继续壮大和繁荣。[75]但如果他“游手好闲”,犯下“通奸”之罪,允许跳舞、喜剧或其他“可憎之事”,他将为自己和他的子民招来神的愤怒。[76]就此而言,他更像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而非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宗教与政治理念方面,腓特烈·威廉一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他对人类的强烈的不信任。当然,不信任谋士和官员的统治者大有人在,也确实事出有因。更不同寻常之处可能在于,腓特烈·威廉一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持续监视的方式控制属下,而这也是他克服自身“软弱性”的方式。这种对规训效力以及更宽泛意义上的世界可变性的坚信具有独特的加尔文主义色彩,并成为普鲁士的特性。

    这位国王的理念颇为极端,但并非独一无二。当时有一批王室官员和加尔文宗教士与他志同道合。[77]在具有敬虔主义倾向的信义宗教职人员及其平信徒支持者中,国王的宗教苦行主义和世俗行动主义也不乏志同道合者。有了这些人的帮助,腓特烈·威廉一世得以自上而下地推行他的规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