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规训革命

    1700年,革命迹象尚未显现。柯尼斯堡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腓特烈一世加冕普鲁士国王的仪式。遍布欧洲的数百名政要受到邀请。仅凯旋游行就长达四个多小时![78]与此同时,柏林的几十位艺术家、工程师、学者和建筑师夜以继日,要把这座城市变成名副其实的巴洛克之都;新的城堡、博物馆、教堂以及绿树成荫的马路工程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两个皇家学术研究院也正在组建中,一个是科学院,另一个是艺术院。[79]

    在此背景下,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年的登基就像是一场王室的圣像破坏运动(Bildersturm)。[80]身为王储,他日益不安地目睹了柏林宫廷的繁礼多仪和尔虞我诈,并以数年之力,制定出了一个强化君主制的策略。[81]大权在握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将其付诸实施。拜别先父之后,他大步流星地抛开乱成一团的朝臣,召集高层智囊共商国是。在这之后,他回到自己在伍斯特豪森的领地。接下来的几个月,他推行了一项激进的财政紧缩政策:缩减宫廷规模,调低薪俸,熔化或变卖宫廷财宝,甚至减少了朝臣马匹的草料配额。[82]王室花园的绿树被悉数砍掉,改造为演练场。[83]短短一年之内,王室债务从42万帝国塔勒减至10万帝国塔勒。[84]大量官员被解除职务,侥幸保住乌纱帽者薪俸缩减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省下来的钱用于增加军人俸禄,且兵力提升了33%(从3万人增至4万人)。国王这般告诉智囊:“先王乐在富丽堂皇的建筑,车载斗量的珠宝、白银、黄金和家具以及气势恢宏的排场。容我另有乐趣:我以百万雄兵为乐。”[85]国王的策略对首都的影响立竿见影且翻天覆地:朝臣们打点行囊,阁僚们摘下官帽,商人们关门歇业,工匠们悉数修路。“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位荷兰使节如此记录,“谁也无法料想,生活方式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86]变化仍在继续。接下来的30年,柏林从一座城堡和林荫大道之都变成了军营和阅兵城。[87]

    但国王的公开目标[“让(我的)统治像铜墙铁壁一般稳固”[88]]无法仅靠紧缩政策实现。普鲁士自身的力量不足以与列强争霸,因为它的经济基础太过薄弱,人口太少,领土太分散。腓特烈·威廉一世意识到,唯一的补救办法是规训和勤恳;具体说来,需要一支忠心耿耿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一套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以及顺服且勤劳的民众。于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着手打造这三根将为普鲁士带来辉煌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