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

    《东周列国志》这样描写赵武灵王赵雍:

    身长八尺四寸,龙颜鸟喙,广鬓虬髯,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

    《东周列国志》是小说而不是信史。再说赵武灵王并没有留下写真集,他是不是真的这个样子,有待考证。

    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知道,诸多古典小说描写武士,大都套用这些词汇。古人写文章的缺点之一,是不顾及细节,只图省事,《东周列国志》中赵雍的外貌便是个例子。

    不过,龙颜其实并不好看。按柏杨的说法,“跟虾米差不多”。鸟喙呢,大概是嘴部向前突出。晚上见到这样一个人,你也许吓得半死。这副尊容,也未必是小说作者愿意见到的。

    首府设在邯郸的赵国,是公元前403年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分出来的一个国家。同时从晋国分出来的还有魏、韩两国。赵、魏、韩原是晋国的三家贵族。三家坐大了,根本不把晋国国君放在眼里,斗来斗去,晋国的国君竟然要去朝拜三家贵族。

    到公元前403年,奄奄一息的大家长——东周周威烈王发挥最后一点作用和余热,在接受三家大笔贿赂之后,干脆封三家贵族的族长为国君,于是三个新国出现了,晋国淡出历史。

    史学界多数意见认为,从“三家分晋”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战国时代,直至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止。司马光的名著《资治通鉴》就从公元前403年写起。

    赵雍于公元前326年登基,是赵国第六任国君。

    赵雍闲不住,身体也棒,喜欢深入基层调研,体验风俗民情。好在赵国并不太大,大体上是今天河北中南部到山西东部,以及山东西部这一片地方。按地盘来说,赵雍的管辖权限,相当于今日的省委书记。赵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了一圈,不禁倒抽一口凉气。

    原来70多年前赵国建国之初,是三国中最强大的,魏、韩都差一点。后来南面的魏国重用李悝、吴起,实行变法,逐渐强大,实力超过了赵国,并多次攻赵。赵国西南是摩擦不断的韩国,西边是虎视眈眈的强秦,东边则是强邻齐国。齐国经常攻打赵国,还怂恿小国中山国从东面骚扰赵国。赵国北面是时战时和的燕国,西北则是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胡人部落是游牧民族,不时袭击赵国,掠夺民众、粮食、牲口和土地。

    当时人称赵国是“四战之国”,意思是环绕赵国的都是战争。

    赵雍望着国家残缺的边境,想起前几代赵国君主耽误的时间,心情越来越沉重,实在不敢再往下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