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信条》何不早出
当初,清军仅以区区几万骑兵,横扫偌大中国,锐不可当。老大明朝,虽拥有多得多的军队,亦无可奈何,何故?明朝晚期已经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民心涣散,军心涣散,难以凝聚,遂望风披靡,兵败如山倒。到1911年,清朝又重演这一幕。武昌新军起义,仅区区2000人,就老大中国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就是这2000人开了第一枪,整个清朝哗啦啦大厦倾倒,当初横扫中国的威风哪里去了?相信读者看了上面的故事,已经有了答案。
武昌起义之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上海、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福建、四川等14省区宣布独立,大半个中国脱离清朝统治。
各省独立过程中,只有少数地方发生了零星战斗,各地督抚及清军将领,大都配合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要求,交出了政权。
载沣等人后悔了。1911年10月30日,他颁布了“罪己诏”。“罪己诏”承认,他执政3年以来,“用人无方,施治寡术,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侵犯)宪章,路事(铁路事)蒙于佥壬(下属花言巧语),则动违舆论”,“川乱首发,鄂乱继之。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又见,区夏沸腾,人心动摇”,“此皆朕一人之咎也”。“此特布告天下,势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凡法制之损益,利病之兴革,皆博采舆论,定其从违,以前旧制旧法有不合于宪法者,悉皆罢除。”这种承认错误的态度,应该给予肯定。
接着发出的上谕说,立即组织新的内阁,不再以皇亲国戚充当国务大臣。
为了挽救危局,载沣下旨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将赵尔丰交内阁议处,释放蒲殿俊。接着批准奕、那桐、徐世昌和大臣载泽、载洵、溥伦、善耆等辞职,这些贵族也不再恋战了。蒲殿俊刚一释放立即翻身,成了四川新政府的都督。
11月1日,载沣授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命其进京组织内阁。其实载沣恨透了袁世凯出卖光绪,但到此际也没办法了。另外,下令释放发配新疆的学生领袖温世霖。
此际,资政院正在举行第二届会议。在2日的会议上,资政院研究了新宪法的纲领,即重大信条十九条,获一致通过。当天,朝廷批准,立刻将信条宣示天下,同时确定在26日宣誓太庙,以示隆重。
《十九信条》是中国政治史上破天荒的重大突破,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内容如下:
第一条 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
第二条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第四条 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第五条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 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七条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有特别资格者公选之。
第八条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 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 不得以命令代替法律,除紧急命令应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第十二条 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但媾和宣战不在国会开会期中者,由国会追认。
第十三条 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第十四条 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又预算案内不得有既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
第十五条 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由国会议决。
第十六条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第十七条 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第十八条 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颁布之。
第十九条 以上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八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适用之。
细察《十九信条》,皇帝已无实权,徒留虚名,一切权力归国会。显然,这个信条仿照英国式议院政治,虚君共和。早先仿照日本的民主程度较低的宪法草案,已然废除。
有日本评论家评论说,“宪法信条则全然颠覆其国体,将树立极端民主主义,殆世界宪法史上稀有之英断也”,“直当渭之民主国也”。
5日,载沣批准资政院奏折,迅速制定议院法、选举法,一旦议员选定,即召开国会。准许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为政党,公开活动。6日,释放因刺杀载沣入狱的革命党人汪精卫,表明对革命党的让步。
但是,这一切都晚了。
学者侯宜杰说,《十九信条》如果在一年前宣布,哪怕是半年前宣布,也会得到立宪派的同声欢呼,现在为时已晚。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王朝灭亡。然而,中国首次宪政始末,仍然能够给我们留下多方面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