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的地方议会
载沣掌握大权之后,倒是忠于慈禧及光绪遗旨,对立宪抓得很紧。到1909年10月14日,慈禧和光绪去世近一年之际,全国22个行省除新疆之外,21个省都选出了咨议局即地方议会,这是老大中国几千年来头一回。
不足之处是对选民资格有些限制,把资本及不动产不足5000元的人排除在外等等。这在帝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初期并不鲜见,用不着大惊小怪。毕竟大局承认了议会必须由选举产生,承认了民权,有了这一条,坚冰就打破了。
21个省选出63个正副议长,地方著名清议人士及知名人士当选,如著名的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出任江苏咨议局议长。
各地咨议局诞生之后颇有作为。老百姓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贪官污吏横行,吉林、福建、山东的咨议局都通过了纠举和弹劾本地不法官吏的议案,令官员一百个不高兴。但咨议局的成立与运作是朝廷支持的,地方官无可奈何。分权制衡的最大受益者是老百姓,大家齐声叫好。广东、浙江、福建、湖北的咨议局先后通过了保护主权、收回权利、抵制列强的议案,表现了议员的爱国精神。各地咨议局还非常重视本地发展实业,重视改进司法以及改良社会习俗,纷纷在这些方面展开调研,起草议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咨议局,“所议事件咸能以‘为人民谋幸福’六字为宗旨”。
老大帝国的醒目变化,引起世界瞩目。
《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参观了山西和陕西两地咨议局之后兴奋异常。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一书,替我们收集了这位可爱的莫理循先生的一封珍贵信件《致瓦·姬乐尔》,有助于我们展开想象。
在信中,这位英国记者激动地说:“我高度评价在太原府和西安府看到的省咨议局。那里的会开得斯文有礼,大有可为。这是前进中的重要步骤,我曾经希望《泰晤士报》对此给予鼓励,因为这是各省的创举,从此有机会在公开的会议上发表他们的看法,谈论本省的各种需要。”“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代表们那样从容不迫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样有秩序地讨论议题”,“试办省咨议局显然是个成功”。
地方咨议局既然有声有色地活动起来了,下一步自然是地方自治。中国太大,国家政治与各地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个人缺乏直接关系,也不可能人人参与。大国政治往往呈现出地方政治的特点,地方事务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害,自然吸引人关注。但自治对中国来说是隔膜了许久的事物,究竟怎样自治才能不脱离国家呢?这在今天也是不少人关心的事情。清政府规定,自治的范围包括:一、教育。二、卫生。三、道路工程。四、服务业。五、慈善事业。六、公益事业,如自来水、公车等。七、地方财政。
城、镇、乡都设立经由选举产生的议事会,主持地区自治事宜。从此,城乡民众得以选举代表,直接管理本地公共事务,与政府官吏形成抗衡,上级委派官吏垄断公共权力的局面开始打破,这是晚清立宪运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