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派留学生

    洋务教育最突出的创新之举,是派留学生。由此发端,留学生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独有的特殊景观,至今方兴未艾,蔚为大观。

    与其让洋人在中国主持种种科技生产事业,不如派人直接去西方学习本领,这样才能把西学西技真正拿到自己手里,这就是派留学生的初衷。

    在出洋留学的问题上,容闳昌于先,丁日昌促于中,曾国藩成于后。

    容闳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系统教育的人。1868年初,他向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派遣留学生,“以为国家储蓄人才”,丁日昌大为赞许。丁日昌为此活动了两年,最终找到了知音,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上折奏请,得到总理衙门支持。李鸿章说这是“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1872年夏秋之际,第一批留美学童从上海乘轮船赴美,至1875年最后一批上路,前后共4批,120人,年龄为12~20岁。其中有从香港招来的少年詹天佑。可悲的是,顽固派说学生久居美国,“必至全失其爱国之心”,于1881年将留学生全部撤回。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一诗凄然唱道:“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

    1873年,沈葆桢又提议派学生去欧洲学习,这一次主要从马尾船政局所设的学堂中选拔学生,前往英法两国。好事多磨,1877年才成行。到1885年,共分3批派留学生78人,这一次是完成了学业回国,没有中途撤回。留学生中后来成为著名人物的有刘步蟾、萨镇冰、严复等。

    洋务派对国内教育也进行改造,举办各类实业学堂。第一个电报学堂是丁日昌在1875年担任福建巡抚时在福州设立的,天津电报学堂数第二。广州实学馆于1881年开张,学习外语及西方科学技术知识。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设自强学堂,学习外语、数学、商务、化学。此外,轮船招商局开办了驾驶学堂,福建设立了福州电气学塾,吉林设立表正书院,台湾设立西学堂,天津设立天津西医学堂,一时风起云涌。

    近代军事院校也于此时起步。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规模最大,张之洞在1887年设立的广东水路师学堂名噪一时。此后还有南京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