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着金光的自由盐粒

    漕运需要大量经费,每年用度几十万缗,钱从哪里来?

    难不住刘晏。他还兼任盐铁使(管理盐、铁、茶的专卖),这位经济大家在食盐专卖方面展开改革,既方便了百姓,又提供了巨大财源。

    唐初对盐的税收不太重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财政困难,一个名叫第五琦的高官开始推行食盐政府专卖制。办法是,所有盐户都到政府注册,由政府确定生产计划,生产的盐全部由政府购买,私自卖盐给商人的,抓起来坐牢。然后,政府官员把盐运到各地,由政府开店把盐卖给民众。总之,官产、官运、官销,各级盐吏大包大揽。政府这样做,虽然筹措了部分资金,但是产生了三大弊端。

    一是各级官员上下勾结,贪污腐败,这是官商一体的通病。二是政府直接从事商业,效率奇低,百姓大吃苦头。比如销售点少,不管老百姓远近。再比如盐多卖不出去,硬把盐摊派到老百姓头上,盐少又不见踪影了。三是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税收难以持续增加。

    刘晏把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变成间接专卖制。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百姓生产食盐的环节放开,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这样,产、运、销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税收,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对食盐的“过境税”,使食盐的生产和流通蓬勃发展。

    另外,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刘晏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应对盐荒,避免盐商囤积居奇,哄抬盐价。他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他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另外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哪个地方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

    由于他的措施适应市场需求,唐朝盐税从第五琦时期的60万贯急剧上升到600多万贯,税收增加10倍,超过唐朝所有税收的一半。漕运经费、宫廷费用、军费、官员工资,都仰仗盐利所给。

    刘晏创设的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从五代到宋,直至明清,虽有部分变动,但实质上一直是这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