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范仲淹

    入夜,尖利的北风裹挟着旋转的雪花,掠过山东淄州连绵深山,扑向一座古庙。在这座名为醴泉寺的古庙里,一间破败的僧舍内,昏黄的烛光,在墙上映出两个晃动的黑色身影。恐怖的夜幕展开了黑色的垂天羽翼,要攫住这世界上可怜的人们。

    然而,僧舍里,一个19岁的青年,似乎把这一切置之度外。此刻,他正和一个同伴在炭火的余温中读着《易经》。不时,青年抬起头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向同伴提出一个问题,两个人就着风声讨论起来,互不相让。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的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是个苦孩子。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朱家,范仲淹也改姓朱,取名朱说。孩子渐渐长大,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流着泪下决心苦读,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

    庙里粮食不够吃,范仲淹每天煮点米粥,等锅里的粥凝冻成块,用刀划成4块,早晚各取两块。然后,醋汁加盐,拌少许切碎的韭菜,就着粥吃下去。

    这样的日子过了3年,范仲淹又告别母亲,远赴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连小额贷款也拿不到的范仲淹,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没有解开衣服。

    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与中下层社会联系在一起。这个烙印,日后也体现在他的政治选择当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7岁的范仲淹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中进士之后,才恢复范姓,改名范仲淹,把母亲接过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