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官买官的太多

    宋代冗官太多,历史有名。当官的路子五花八门。科举考试当然最正宗,除此之外,还有“门荫”、“纳粟”等途径。人人谋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首先,宋代科举取士名额出奇的多。就取士人数来看,是唐代的5倍,是元代的30倍,是明代的4倍,是清代的3.4倍,可谓空前绝后。官员数量当然大大增加。但是,科举出身还算公正合理,更多的问题出在“门荫”制度上。

    “门荫”又称“恩荫”、“荫补”,就是俗话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皇帝宗室子弟以及皇帝的老婆系统封王封官,是历朝通例,且不细表。

    仁宗时期的特色,是中高级干部子女和亲属世袭当官愈演愈烈。汉朝唐朝当官也有世袭,但只能子孙世袭。北宋开国以来,渐渐扩大世袭范围,中高级干部的子孙、亲戚、随从甚至门人,都可以不经考试推荐当官。每逢重大庆典、祭祀等时刻,为显示皇恩浩荡,皇帝会当场大批量批准干部子女或亲属、门人当官。

    这自然是跑官的好时机,谁也不会放过,老早就找路子把自己的子女、亲属名单递上去,在皇帝那里排个位子。由于跑官的人太多要搞平衡,皇帝也没有办法,只好多多益善。比如每隔3年一次的郊外祭祀,仪式结束的时候,往往一次批准上千干部子弟当官,这还算是少的。有的干部子孙还是吃奶的孩子,也封了官。官员们发牢骚说,这么多人不考试就当官,干脆就别考进士了。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一个担任翰林学士职务以上的官员,任职过了20年的,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达20人之多,仍不满足,还要奏请亲属再任京官,实在是滥竽充数到极点了。据统计,北宋时期,每年靠“门荫”当官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人数,可称为“门荫”集团。

    除此之外,还有“纳粟”,即买官。政府扩充军备、疏浚河流乃至赈济救灾,富人出来交钱交粮,可以封个一官半职,慢慢成了制度,越来越多。

    以上因素叠加起来,自然冗官太多,素质下降。时任谏官的欧阳修在湖北钟祥调研时发现,当地第一把手王昌运又老又病,连走路都走不了,要两个人搀扶着办公。3年下来,州政荒芜衰败。替换他的刘依,也已经70多岁,耳聋眼花,连当朝宰相(总理)的名字都不知道。欧阳修给仁宗写报告说:陛下想一想,这样的干部,能够治理好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