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近代海军

    清朝以前有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显然不算海军。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教训了清朝统治者,建设海军的提议慢慢摆上日程。

    1868年,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六条》,建议“划分三洋”。内容是,制造中型炮艇30艘和3艘“大兵轮”,分为3路。一部分炮艇和一艘大兵轮驻天津,设北洋舰队司令部;另一部分炮艇和一艘大兵轮驻吴淞口,设中洋舰队司令部;第三部分炮艇和一艘大兵轮驻台湾,设南洋舰队司令部。三洋连成一气,半年联袂演习一次。这个提议对于海军建设是一个框架性突破。

    1874年,日本军队借口琉球渔民被杀,乘军舰侵略台湾,给了清政府很大震动。虽然事后通过外交途径和赔款解决,但朝廷上下一致认识到:“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1875年,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制造和购买铁甲舰,对付日本。另设一支福建海军,掌握在闽浙总督和福建船政大臣手中。正规的海军建设从这一年开始。

    从1875年到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这10年,清政府购买军舰14艘,自造军舰14艘,连同原有舰船,海军粗具规模。其中,李鸿章控制的北洋海军14艘,曾国荃控制的南洋海军18艘,福建海军11艘。

    1884年6月,中法海战爆发。8月,法国远东舰队攻入闽江口,消灭福建海军全部军舰,摧毁了马尾船政局,这是海军一大挫折。此前,沈葆桢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并于1879年病逝于南京。沈葆桢没有看到他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马尾船政局毁于一旦,算是躲过这一剧痛。

    清政府追究责任,整顿海军,成立海军衙门,奕为总理,庆亲王奕、李鸿章为会办,实权仍操在李鸿章手中。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好一支舰队——北洋海军。

    到1888年,北洋海军初步成军,共有25艘军舰。5艘自己制造,其余花巨资从国外购买。军舰中包括定远、镇远等铁甲舰和致远、靖远等快速巡洋舰。编制采用英国章法,聘请英国和德国教官训练军队。李鸿章还打算再行扩张,但由于海军军费被慈禧挪用修建颐和园,无法再添置装备。海军军费每年400万两,修建颐和园花掉2000万两,海军衙门实际上成了修建颐和园的工程指挥部。

    北洋海军成军之后,经过明治维新国力日益强大的日本于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在战争中,由于清政府体制性腐败病入膏肓,再加上指挥不当,以及海军内部的派系矛盾,致使北洋海军一朝覆灭。

    北洋海军覆灭,是洋务运动的最大悲剧,过去常有人据此否定整个洋务运动。其实,如上所述,近40年的洋务运动,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起步,居功至伟,彪炳史册,是抹杀不了的。

    从更深一层来看,北洋海军的悲剧表明,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最后连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保不住。有鉴于此,甲午战败之后,光绪皇帝及戊戌变法诸君子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下决心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企图从制度变革入手,改变大清帝国的积弱病态,那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