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哪里摔了跟头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描写王安石:
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在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假若有名誉的时节,一个瞌睡死去不醒,人还千惜万惜,道国家没福,恁般一个好人,未能大用,不尽其才,却也留名后世。及至万口唾骂,就死也迟了。这倒是多活了几年的不是。那位宰相是谁?在哪一个朝代?这朝代不近不远,是北宋神宗皇帝年间,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
王安石到底什么罪呢?囫囵吞枣,语焉不详。这篇小说,源出于南宋流行话本《拗相公》。王安石在南宋被彻底否定,成为箭靶人物。杭州大街小巷说书的受主流文化影响,“愤青”齐上阵,使用语言暴力,把王安石说得猪狗不如,一直影响到明末冯梦龙。
直到清朝嘉庆九年(1804),一位叫蔡上翔的知识分子,在88岁高龄完成《王荆公年谱考略》一书,为王安石做了些辩护。1908年,梁启超著《王荆公》,干脆为王安石全面翻案。他礼赞王安石说: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水),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墙),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激动地宣布:夏商周三代之后,王安石是唯一完人。还说王安石走在欧美前面,最先发明社会主义,是全球社会主义的老祖宗。
梁启超开了端,20世纪上半叶,赞誉王安石不断加码。“文革”的“批林批孔”运动中,王安石更被抬到天上,有如登上莲花宝座,瑞气千条,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确路线的代表人物”。批评王安石的意见,则被说成是“秋蝉和蟋蟀的悲鸣”。2007年3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十一世纪的王安石》一书,说王安石要把中国引向一个新的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轨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论打入十八层地狱,还是高升九霄云中,都未免过头。
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方向提出质疑。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语出惊人,说王安石变法是搞“文化大革命”。他在1988年10月说:“‘文化大革命’在我们历史上有过,如王安石变法。”(《炎黄春秋》2006年7月号,李锐著《陆定一党事国是漫谈录》一文)
到底应该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呢?王安石变法有小功,也有大过。过是什么?下文自有表述。不过,这里要说一句的是,如果今天还说王安石指引了“新的轨道”,那就不只是11世纪王安石的悲剧了,而且是21世纪中国改革的悲剧。这样说是夸大其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