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激辩
反对的情绪在德高望重的皇族前辈——赵雍的叔叔公子成身上集中表现出来了。守旧势力自然奉公子成为首,坚决抵制胡服。
赵雍先是派了侄子王绁前往公子成家里,做说服工作。
王绁拜见了公子成,对他说:“大王已经穿上了胡服,多么希望您和他一起穿胡服会见群臣啊。在家里顺从父母,在朝廷顺从君主,这是古今的准则。现在,叔父大人不肯更换胡服,大王担心天下人将会议论纷纷。改穿胡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换个花样娱乐消遣,而是为了迎接艰苦的战斗,建立救国救民的不朽功业。我听说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是好的行为。任何一项事业,有皇亲国戚鼎力相助,就一定能够成功。大王想仰仗您的支持,来完成胡服骑射的伟大事业,恳求您改穿胡服吧!”
公子成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知道君主改穿了胡服,恰好我有病在身,不能行动,因此没有去朝拜。现在国王派了你来,我正好也有话说。我听说中国是聪明才智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宝聚集的地方,是圣人推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的地方,是最讲究诗书礼乐的地方,是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方,也是远方外国最向往的地方,是蛮夷作为楷模的地方。现在大王舍弃这一切,却效法蛮夷,穿他们的衣服,习他们的战法,改变传统文化,违背固有风俗,远离中国习惯,已经激起百姓的愤怒。这是一种叛逆行为,愿大王三思。”
王绁无功而返,回报赵雍。赵雍叹道:“我知道叔叔不是真病了,他害的是政治病。”于是,赵雍亲自出马,到公子成家探望,亲自做细致的说服工作。
赵雍对公子成说:“穿衣服是为了保护身体和实用,讲究礼仪是为了有利于事业成功。圣人因地制宜制定礼节,是为了方便国人有利国家。南越的风俗是什么呢?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在身上和胳臂上刺上花纹,衣服大襟开在左边(传统中国服装大襟开在右边)。吴国的风俗是什么呢?把牙齿染黑,额上刺花纹,用鱼皮做帽子,用粗针粗线缝纫。各地风俗虽然不同,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做事利落。这些例子说明,背景不一样,使用工具也不一样;面对的困难不一样,制度也会有差别。”
赵雍看公子成默不作声,又接着说:“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去做,不能僵化固执。不同区域的服装变化很多,就算是圣人也不能使他们完全统一。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不要忙着否定它,要看看它有什么道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今叔叔坚持的,是固守传统;我所追求的,是要发扬传统。我们赵国,东有黄河、漳河,虽然与齐国、中山处于同一流域,却不擅长水战。从恒山到上党,东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楼烦、秦国和韩国。这些边界地带的部队,使用的是传统武器,缺乏现代化骑射装备,怎么保卫国家?所以,我要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第一是建立水军,严密防守黄河。第二改组陆军,穿上胡人那种利于作战的紧身服装,练习骑射。这样,就可以保卫上党,平定中山。”
赵雍最后又警告道:“现在叔叔为了固守习俗,违背了赵国先祖要我们保卫和拓展国家的遗训,而且忘记了我们至今还屡屡被人侵略的耻辱,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这里介绍的只是谈话要点,实际上当时的辩论进行了整整一天。一天下来,公子成被说服了。他终于接受了赵雍的决定,第二天就穿着胡服上朝。赵雍于是下令全国改穿胡服。
但是,反对的浪潮并未完全平息。皇室贵族赵文、赵造、赵俊、赵燕等人又出来阻拦改穿胡服。这大概就是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了——传统决不可改变,否则跟你纠缠个没完。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位的反对理由。总之,少不得赵雍又一一做工作,劝告他们说:“拿古代学说衡量今天的人,不懂得形势变化。效法古代的规则,不可能治理现代。”说到后来,赵雍实在口干舌燥,简直要昏过去了,不得不大叫一声:“传统那玩意儿,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世界,你们怎么这样不通达?”赵雍气急了,要治赵燕的罪,吓得赵燕赶快穿上胡服。
在赵雍严厉警告下,保守势力退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