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爆炸: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
虽然混乱,但有生机。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八王之乱一类毫无理性的内斗太多太多,杀人如麻,血流漂杵,都是争权夺利,没有制度创新。晚清立宪,则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横向和纵向分权制衡的制度化新路,就其内涵的深刻性来说,实不亚于一场大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号称革命的运动不少,如汤武革命、太平天国革命等等,但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考察,能够和晚清立宪运动相比的还真不多。如果能够沿着宪政这一方向走下去,则我中华幸甚幸甚。
但是,万分遗憾的是,懦弱的载沣没有抓住天赐中华的良机。1910年到1911年,是清朝生命途程至为重要的关口,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新路已开,民心期盼,是生存还是毁灭?全看瞬间的抉择。
犹豫不决的载沣和守旧的决策层,在这万分关键的时刻,下了两着错棋,导致满盘皆输。这就是设立皇族内阁和宣布铁路国有。这两大政策出台,无疑是维护既得利益,舍不得撒手。对于清朝皇室来说,悲剧在于,这一点既得利益,维护了仅仅几个月,就因为丧失人心,点燃了家门口的导火索,从而导致全员覆灭。孰轻孰重呢?可惜载沣等人完全衡量不出来,等到大局骤变,再改口宣布放弃皇族内阁,为时已晚矣。
先看皇族内阁。
1911年,俄军进驻满洲里威吓清政府,英国派兵入侵云南,局势十分严重。4月27日,黄兴亲率同盟会成员在广州举行了黄花岗起义,震动南疆。
在这种局势下,立宪派力主早日组成责任内阁,绝不能拖下去了。连身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也召开大会,致电国内说:“促开国会,立责任内阁,切筹善后,以救危亡。”
1911年1月17日,清廷批准了立宪筹备方案,顺序是:1911年设立内阁,1912年颁布宪法,1913年开设议院。
1911年5月18日,内阁成立。总理大臣奕(皇族),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这3人都是军机处老臣。以下10个部大臣中,7个满族人(6个皇族),3个汉族人。
这样,内阁总计13名成员,9个满人,4个汉人。9个满人中,皇族又占7个,所以当时称之为皇族内阁。
这个组阁办法,完全违背了不准皇族充当国务大臣的立宪原则。
1911年5月25日《申报》刊出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的谈话,他说:“揆之(比较)立宪国皇族不当责任之例,实不相符。”“真正之改革尚须俟诸(等待)今后”。英国《泰晤士报》说得一针见血:“此新内阁不过为旧日军机处之化名耳。彼辅弼(辅助)摄政王者,咸注意于满汉界限,而欲使满人操政界之优权,此诚愚不可及之思想。”
1911年5月18日《时报》报道说:内阁名单公布之后,“一般稍有知识者,无不绝望灰心于政府”。
5月10日《申报》说:“人民之怨于国家者当益烈”,“恐内阁甫成立,而推翻之动机已伏矣。”
5月13日,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京开会,有议员发言说:“若不以推倒现内阁为先决问题,则其余皆无讨论之价值。”这个意见获一致表决通过。过了二十几天,议员们让了一步,6月6日向都察院递奏折时,改为“皇族不宜充当内阁总理”,只要求总理一个人不是皇族,部长另行商议,够客气的了。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距离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只差120多天,大清朝廷的生命延续,已进入读秒阶段。
但内阁开会讨论时,以奕为首的顽固派和短视眼,不但不考虑一下清朝统治者的整体命运,做一点迁就和让步,反而给立宪派议员扣上了“违背立宪精神”的帽子,真是猪八戒倒打一耙,可笑复可悲。他们说,议员不能干涉君主的用人权。
如果君主都保不住了,又该怎样呢?
隆裕太后也跟着说,联合会的请求,“决不可允”。
议员们随即写出向全国人民报告书,痛斥朝廷,指出现内阁推行的政策是亡国政策,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全国报刊群起响应,一边倒支持议员,纷纷刊登报告书,揭露朝廷横行不法。
立宪派对朝廷失望了,只好分道扬镳,进一步诉诸社会力量。在此前后,一大批政党组建成立,如政学会、宪政实进会、辛亥俱乐部、宪友会等。黄炎培、马叙伦、黄远庸、谭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活跃人物。
载沣、奕等人为了眼前利益,倒行逆施,丧失人心,丧失了历史机遇,大大增加了造反者的力量。
再看铁路国有。
早在1905年,湖北、湖南、广东3省民众就把粤汉铁路修筑权从美国人手中赎回。光绪发出上谕:“铁路准归商办”,不准借外资。同时决定,川汉铁路的成都至宜昌段,由四川承建。
1908年,张之洞担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认为民众无力修建,非借外资不可。1909年6月,他与汇丰银行等签订借款意向合同。10月,张之洞去世,由邮传部接办。同月,湖北咨议局成立,通过拒借外债的议案,上书邮传部,要求民间商办。当时担任邮传部尚书(部长)的徐世昌,在1910年3月批准湖北设立商办铁路公司,集资自办。
湖南咨议局决议说:“铁道借款,湘人决不承认”,并说湖南境内铁路完全可以自办,民众纷纷集股。5月,议员写血书呈递徐世昌,徐世昌体察民意,命令嘉奖湖南铁路公司。
1911年3月,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向美、英、法、德、俄、日借款。各国提出条件,要求将粤汉、川汉两铁路收归国有,然后签字。
这时,新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力主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借外资修筑。盛宣怀过去是民办企业的高手明星,现在当了部长,屁股完全坐到官办一边。他不管先前光绪和最近邮传部几次明文决定,也不管几个省的商人及民众先期投下多少资金,更不管各省议员写了多少血书,反正就是一句话,收归国有,谁不听收拾谁。朝廷在5月9日下了一道上谕,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说,以前批准的民办,“一律取消”。至于政府为什么说话不算话?不管,不但如此,还来个彻底不讲理:“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制论。”
清廷犯了时空错误,当下已经立宪多年,早不是雍正康熙金口玉言的时代了。矛盾一下子激化,各地保路运动兴起。
湖南民众上街示威,清廷竟命令湖南巡抚,找出头头,“照乱党办法,格杀勿论”。
湖北各界人士对铁路收归国有的问题认识不一致,动静不大。
广东齐声抗议,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军队镇压,保路领袖逃到香港。
四川最为激烈。各界人士痛斥盛宣怀“既夺我路,又夺我款”,6月,成立保路同志会,张澜为活跃人物。8月24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民众家中齐刷刷供奉光绪牌位,两边挂上条幅:“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焚香膜拜,有人给光绪穿上孝服,情绪万分紧张。
刚刚到任的总督赵尔丰见事不祥,上奏要求将借款问题交资政院议决,以缓解矛盾。清廷却命令严厉镇压,赵尔丰逮捕保路领袖蒲殿俊等人,成都民众手捧光绪牌位,涌向总督署,赵尔丰下令开枪,打死32人。同盟会和哥老会当即率领四川各地民众起义,大批同志军和民众向成都进发,革命风暴来了,清廷急忙命令端方带湖北新兵入川。
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部分官兵,利用保路运动的风潮和部分湖北新军入川的机会,发动武昌起义,革命派和立宪派联合起来在省咨议局成立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清朝统治的丧钟敲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