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顺势而为

    赵大伟

    在笔者2013年国庆演讲的时候,“互联网思维”一词还不是太火,但是在这本书即将出炉的时候,这个词已经火得发烫,俨然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首要词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论述、争辩也是越来越多,好像人人都能谈上几句,写个文章套用个“互联网思维”关注度即刻大幅提升,这种现象的出现,昭示着什么?

    当一个话题被人们反复提起的时候,这个话题迟早会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当下,就是这样的时代。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即将成为最主流的商业旋律。无论你是互联网人,还是传统企业从业者,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

    笔者由于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业务方向又涉及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所以经常会与大量的传统企业老板交流诸如“电子商务”、“社会化营销”、“O2O”之类的话题,但是多次交流之后,发现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对电商的认知还不够深入,还停留在“如何提升天猫旗舰店的销量”、“如何做微信营销”、“在哪里找到合适的电商人才”这类问题上。这类问题的答案固然很重要,但是系统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类问题也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

    我们认为: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上面这些问题都是运营效率层面的问题,如果结构效率得不到提升,运营效率很难体现出价值。对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来说,绝不仅仅是在天猫开个店、在微信开个公众账号那么简单,而是基于互联网影响下的产业发展、消费行为变迁,对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对内部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升级。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背后贯穿的是一整套的新商业思想,我们称之为互联网思维。

    这些互联网思维,不是因为互联网才产生,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互联网思维,不能说是有多新鲜的理念,它恰恰是一种回归,使得商业回归人性。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形态演变,使得这种“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凸显出不容忽视的价值。

    马云说过,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互联网思维裹挟“颠覆”浪潮席卷而来,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件又一件“颠覆”案例来看,互联网正在不折不扣地重构着原有的商业秩序,互联网思维也在影响着一波又一波的创业浪潮。小米的奇迹,虽然空前,但不绝后,如果谁能把握其中的“Know-how”,谁就可以打造下一个“小米”。

    为了将关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一些思考系统化,并分享给更多人,笔者通过“众包”的方式,与数十名业内资深人士通力协作,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书稿。市场即对话,书稿亦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本书,笔者这里有几点提示:

    (1)一本书有一类受众群体,本书主要针对的读者,便是那些希望能够在这场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浪潮中抓住商业机遇的同行者,对互联网思维有那么一点感觉但还不够深入,不管你是来自传统行业还是来自互联网领域。文风力求通俗易懂,偏口语化。“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想”,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这些优质的企业完成这样的思维切换。

    (2)绝大多数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争辩都是建立在定义不一致的基础上,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如果你不屑于谈互联网思维,笔者也不屑于和你辩论。我们不是评论家,没有时间去争论所谓的真伪命题。互联网思维没有真伪之分,只有理解深浅之别。如果理解了,请挽起袖子立即去做!

    (3)学习没有终点,书稿也将不断迭代。互联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也在前赴后继,每个人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都在不断深化,读完这本书只是起点,而远非终点。书稿现在也只是1.0版本,我们会根据观察、实践和体悟逐渐完善,有可能年底就变成5.0版本了。笔者更希望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帮助大家打开这扇门,我们携手同行,在这场商业变革浪潮中共同成长。

    (4)人人皆可为师,互动才能创造价值。面临互联网转型的传统行业从业者们,在商业实战中所沉淀出的智慧,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只有充分地交流、碰撞,才可能真正带来启发。与其说是笔者来写这本书,倒不如说笔者给大家搭建一个探讨的平台,我们每个人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积累的经验、鲜活的案例都将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不要纠结于案例,要关注案例背后的商业逻辑。书稿中会引用大量案例来支撑理论观点,是为了大家更容易理解。但是这里提醒大家不要纠结于案例本身,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阶段性的成功,今天它做得好的地方我们拿来借鉴,但很有可能它因为其他方面的疏漏而退出江湖,没准今天很火的小米明天就会黯然失色,这个在商业社会都很正常。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把案例放在特定的情境下,去审视其背后的操作思路和商业逻辑。

    (6)读书只是学习形式之一,真知的形成需要持续聚焦和深度思考。读书,尤其是纸质图书的阅读,只能算是一种学习方式,还远远不够。聚焦在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我们将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立体学习的交互社区。我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作者,但我们一定是最好的编辑。

    按照上面的初衷,为了帮助大家完成对“互联网产业化”、“产业互联网化”更为透彻的理解,我们运营了一个聚焦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O2O社群,现在推出了微信公众账号平台——新商业智慧联盟(xsyzhlm),后续会不断地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帮助大家知行合一。

    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也是对笔者现在从事工作内容的一个系统思考过程。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强调用户体验,对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我们希望能为我们的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我们致力打造一种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提供咨询服务(提升管理),提供资本(导入资金),提供技术(IT实施),提供人才(搭建团队),提供培训(发育能力),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方法论、资金池、技术包和人才库,协助企业提升内生能力。

    最后,这本书能够成稿出版,首先要感谢和君咨询董事长王明夫先生。没有他的指导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

    其次要感谢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先生为本书作序。

    最应该感谢的是,参与本次书稿撰写和修订的六十多位“众包”作者和编辑,他们是黄金、伍星、薄胜、陈能杰、安征、熊水柔、孙伟、王晓梦、曹宇峰、秦晔、王婧琳、崔祥瑞、布和、曾旭、黄冰、张春梅、王启林、鲁锡峰、吴正高、巩志远、蔡武、张东洋、陈鸿婴、穆玉良、潘雪峰、高博、吕鑫、潘国强、刘雁、劳锡寮、丁文曜、谭宏斌、王雪、汪芳芳、蔡勇、李永久、王凯、杨林三、祝恩明、李全、王一强、寿治国、刘桂云、陈曼曼、刘雪娅、刘礼、黄庆铭、贾鹏、方安兵、董秋月、张鑫、吴泽权、郝明、郭丹、高步云、丁立朝、高莉莉、肖龙、于璐、凌霞、刘祺、肖龙、肖妤倩等。

    其中,伍星及优才网志愿团队负责本书稿的网络阅读平台开发,薄胜、熊水柔负责本次书稿访谈嘉宾联络,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前女友兼现任妻子刘惜墨女士,谢谢她一直以来的理解和陪伴!

    感谢和君公司品牌部的同事赵长城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解文涛先生,本书能够迅速出炉,与他们的努力工作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