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从粉丝经济到社群经济

互联网时代一旦去中心化完成之后就会由“粉丝经济”过渡到“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底层密码就是让一群协作成本更低、兴趣点更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在未来的商业社会中,品牌与粉丝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正如黄太吉创始人赫畅所言,当你被一个产品称为粉丝的时候,你肯定会有一种不公平的体验感。所以,你的产品要做的,是建立一个社群。一个基于你的产品,具有共同价值观、兴趣聚在一起的、平等的社群。而这个产品的老板,也不过是这个社群中的一员,而不是这个社群中的领导者。

【案例】

罗辑思维的社群实验

2013年12月27日,互联网知识型社群“罗辑思维”成功进行了第二次社群招募,号称“史上最无理的会员召集”,唯一通道是微信支付,一天之内轻松募集800万。

这一天,仅仅是“罗辑思维”问世第一年。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知名传媒人罗振宇、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资深互联网人吴声,合作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

在许多人眼里,罗辑思维是第一视频自媒体,其实错了。大错特错,因为它的本质是社群电商。当人群聚集成社群,而且有了领袖,领袖向社群注入了信仰,这种信仰又被社群高度接受时,社群就有了巨大的力量。

伟大的互联网,给建立社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狂野力量,尤其是微信。现在,《罗辑思维》每期视频的点击量超过100万,微信粉丝达到了108万。试问,哪个互联网社交产品能如此之快、如此之准、如此之狠地建立社群?想一想这100多万微信活跃分子的社交链吧,以去掉重复好友后保守估算,按每个人通讯录有100个好友,“罗辑思维”能覆盖1亿人。而且大部分是微信上非常活跃的、铁杆粉丝的、代表未来的年轻人!这当然蕴藏着极大的商业价值。

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要让粉丝实现“成就感”。正和岛就是一个企业家社群,目前有3000多个企业家会员,每人每年年费3万元,以柳传志、马云、刘东华等人的个人魅力为背书,然后通过规则的制定吸引企业家群体的加入。但正和岛的真正吸引力是内部的部落化运营,目前岛内有20几个活跃的部落组织,这些部落由会员自主发起、自主管理,正和岛平台起到了一个引导和传播的作用。大平台分散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小组织,会员之间的凝聚力更强。

社群模式使得社会的多样化和个人的归属感得到自然的平衡,人类走出部落,在孤独了几千年后,重新在社群中找到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