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是未来商业浪潮的主旋律

    首先回放两场著名的“赌局”。

    赌局一:2012年12月王健林VS马云

    2020年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

    筹码:1亿元

    在“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针尖对麦芒地火拼了一把。王健林称:“电商再厉害,但像洗澡、捏脚、掏耳朵这些业务,电商是取代不了的。我跟马云先生赌一把:2020年,也就是8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我给他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马云则认为电商必胜。他称:“今天真正创造一万亿的不是马云,创造一万亿的可能是那些店小二,小年轻人,‘90后’、‘80后’,我们在街上不会点头的快递人员,他们正在改变今天的中国经济,而只有他们才是未来经济的希望。所以我不是取代你,而是帮助他们取代你。”

    赌局二:2013年12月董明珠VS雷军

    五年之后小米营业额能否超过格力?

    筹码:10亿元

    在“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这类赌局又如法炮制了一番,而且是上一年的对赌双方做见证。小米雷军认为:“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

    而格力董明珠说:“我告诉你,一块钱不要在这儿说。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不是一亿,我跟你赌10个亿。为什么?因为我们有23年的基础,我们有科技创新研发的能力,而且我们保守了过去传统的模式。”

    且不去评论这类赌局的商业作秀成分,也不去评价对赌双方如何各执一词。单从这类商业现象来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赌局产生?虽然这两场赌局都最终作罢,但如果真的打赌,你赌谁赢?为什么?各位“元芳”怎么看?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焦虑症”

    在浩浩荡荡的互联网浪潮之下,一面是互联网企业的高歌猛进,一面是传统企业触网的慷慨悲歌,上演了一场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绝妙交响。

    我们不必太关心这两个赌局谁输谁赢,如果万达、格力不向互联网转型,必然是输家。如果能够基于原有资源优势并成功向互联网转型,则必然是赢家。这不是小米与格力谁输谁赢的问题,这是一场新商业与旧商业的博弈。

    当淘宝“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达到350亿元(相当于中国日均社会零售总额的50%)的时候,传统的零售业态该如何发展?当我们每天的媒体接触习惯变成了微博、微信的时候,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又该怎么办?当我们把钱都放在余额宝里并且刷手机来支付的时候,传统的银行网点还有多大存在的必要?当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传统的商业形态必然面临变革,要么主动转型,要么被动颠覆。

    无论是对于互联网公司,还是对于曾经居高临下的传统企业而言,这就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批量涌入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大潮之时,很多先知先觉的传统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开始“触网”,一路踉跄地尝试做电子商务、做新媒体营销,但似乎都没有太好的效果。于是,大家便患上了一种病——“互联网焦虑症”,并且在“不明觉厉”的恐慌中摸索着。

    与此同时,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引发了大量的资本关注。很多投资机构认为:一旦这些传统企业能够转型成功,目前已经足够便宜的估值将迎来极大的提升空间。但问题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真的那么容易吗?你看到哪个企业已经算是成功转型了呢?传统零售行业受到电商冲击最大,那么多的零售企业,真正转型的或者说有转型成功迹象的,只有少之又少的苏宁云商、银泰百货等企业。大部分零售企业,要么转型的方向不明,要么积弊太多,失去了转型的动力,只能充当一只温水中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