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為神話的林則徐

    一、作為神話的林則徐 - 图1

    林則徐早在鴉片問題論戰爆發以前,就以能員著稱。他在福建巡撫張師誠1幕府裡,處理當地盛行的貿易和走私(如果兩者還能清楚鑑別)問題,頗受上峰賞識。他積累的經驗是:走私其實就是官吏和紳商的利益勾結,海盜貿易者是這些人的代理。前者只能恐嚇,適可而止;後者必須打擊,盡可能消滅。他輔佐張師誠,剿滅了海盜(其實更有可能是武裝走私團)蔡牽2,皇帝感到滿意,地方官紳不得不暫時收斂。但他走後,各方都滿意的走私活動死灰復燃,至少延續到嚴復的時代。林則徐後來在廣州非常自信,就是因為早年的成功經驗。做官,做的就是分寸。分寸只能通過經驗獲得,而寒門子弟卻經常把讀書看得太重。科舉場的英雄做官經常失敗,多半就輸在這方面。林則徐不是神童型的人物,辦過多年雜務,結果反而對他有利。

    林則徐中進士後,在翰林院度過了默默無聞的幾年。他成功的時間之晚,這一點已經證明他缺乏詩人和文學家的天賦,更適合從事實際工作。嘉慶二十五年的水災威脅黃河、運河的安全,給他提供了機會。他和琦善第一次合作,相當迅速地解除了京師的隱患3。道光十一年,新君再次命他治河4。他在湖廣、陝甘、雲貴總督任內,都能給朝廷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就是說,他懂得怎樣處理人事關係。說得刻薄一點,就是他知道怎樣鋸箭杆5。在他所處的時代,拔箭頭是不可能的和危險的,但他也不是尸位素餐之輩,不會放任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數屬於人事問題,解決以後就能迅速緩解各方的不滿,當然不滿很快就會重新產生,但他的練達已經取得了足夠的效果。

    嘉慶和道光兩朝的關注重點在於整頓吏治和財政,鴉片問題是財政問題的附屬品。後世往往把鴉片問題特殊化,套用現代毒品貿易的想像,但在當時的大清和英國,這種觀念都不存在。鴉片又名洋藥,這不能算是掩飾,而是本來如此。同一時期,英國的藥店可以直接購買鴉片和鴉片酊。文豪德.昆西、柯勒律治、威爾基.科林斯都是鴉片迷6,從來沒有人稱他們為西歐病夫。毒品的非法化是非常晚近的事情,而且總是落後於成癮藥物的出現。古柯鹼剛剛發明時,醫學界曾經寄以厚望,猶如後來的放射療法和糖皮質激素,彷彿能夠包治百病。在危害性最終暴露以前,許多醫生已經以身試藥,包括佛洛伊德的一位同學。鴉片在全世界非法化,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的事情。頗有諷刺意義的是,英國人其實是鴉片非法化的主要推動者。大清和民國之所以同意分階段禁止鴉片,主要是因為英國大棒加胡蘿蔔的政策。道光朝爭論各方的關注點,主要還是在稅收方面。爭論之所以無法解決,部分原因在於大家都建立了錯誤的因果聯繫。

    朝廷錯誤地認為:白銀流出和歲入不足是一回事,鴉片是白銀流出的主要原因。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土地稅收的徵斂能力取決於吏治國家對民間的控制能力,這種能力必然日益衰退。朝廷開支主要是軍費和人事費用,隨著戰鬥力的減退、士大夫集團的膨脹和腐敗而不斷惡化。兩者在帝國體制內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朝廷在幾次戰敗以後,從西方學到了徵收商業歲入的技術,才擺脫了崇禎和歷朝晚期君主無法應付的困境,將歲入增加到康、乾之世聞所未聞的地步。然而在赫德7以前,誰都沒有能力改革財政。許乃濟8希望徵收鴉片稅,其實朝廷當時並沒有這樣的技術。粵海關的賬目一片混亂,勒索性開支已經使外商感到無法忍受,本來已經很低的關稅卻仍然穩定不了。林則徐希望用人事手段禁絕鴉片,實際意義就是不需要運用現行體制之外的因素,當然更受歡迎。他使用了一系列道德論據,給後人造成了誤解,以為他屬於歷史上經常出現的儒家原教旨主義者,其實從他以前和以後的表現看,他始終是經世致用的實幹家。他引用的道德修辭大抵是例行公事式的,缺乏對人對事的針對性,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你如果稱英國上議員為「可敬的某某」,並不能代表你尊重他個人,因為所有貴族都適用於這樣的敬語。同治朝的清流使用道德措辭,一般要參照攻擊對象的個人特點。林則徐的作風不是這樣的,道光朝的政治空氣也不利於清流。他喜歡敲山震虎,卻沒有具體的攻擊對象。

    林則徐在爭論中表現了太多的自信心,因為他覺得廣東鴉片販子不會比福建海盜可怕多少。反正大家都是走私弄錢,毛病還是出在幕後利益集團。問題解決不了,無非是因為主管領導缺乏責任心。他自己就是福建人,所以皇帝也相信他確實內行。他相信真正的病根就是廣東官紳,但作為經驗豐富的大臣,他無意將自己人趕盡殺絕,只想恐嚇他們適可而止。走私販子不是自己人,屬於可以犧牲的對象。如果非要有人犧牲不可,他準備借這些人的頭,正如他以前借蔡牽的頭。如果誰都不能犧牲,他就沒法做事了。而且,他對英商都是手下留情的。他懂得法律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完全執行,即使是犯法的刁民,也要先施恩再執法。廣東和福建的海盜都有許多接受招安,攻打其他海盜,最後安度晚年。

    林則徐要求各國商人集體擔保不再販賣鴉片,否則「貨即沒官人即正法」。這話說起來彷彿很可怕,其實意思就是既往不咎寬大處理,不讓隱藏在幕後的官紳難堪。帝國官場通常認為恫嚇是威望的必要組成部分,正如執行力的軟弱是仁政的一部分。如何實現兩者的經驗性平衡,是考驗老官僚手段的試金石。這一套把戲,大多數「大清通」是完全心裡有數的,很痛快地表示接受。他們習慣於給新來的商人上課,教後者怎樣通過適當渠道送禮,用大清官員聽得懂的語言,做大家都有利可圖的事情。如果沒有外行攪局,事情很可能向以下的方向發展:皇帝發現林則徐辦事得力,大大獎勵他;林則徐的支持者覺得他應該升官,反對者希望他快點滾蛋;欽差大臣回朝以後,三令五申淪為具文。清英雙方早在一八二零年代就已經發生過類似的衝突,結果以類似的方式不了了之。如果沒有一系列陰差陽錯,這次的事件同樣很可能虎頭蛇尾地收場。

    這時的義律9是一位屢遭挫敗的唐吉訶德式人物,對周圍的環境很不滿意。在烏煙瘴氣的粵海,他的人品大概是所有出場人物當中最好的。從他後來信誓旦旦保證香港居民財產和習慣的做法看,他對英國式古老傳統的道德優越性確實深信不疑。他一會兒要求英國人禁菸,一會兒要求大清尊重人權。雙方都很討厭他,他也沒有理由希望任何一方太平無事。他早就知道威斯敏斯特不肯保護走私,但他可以打人權牌。他理直氣壯地指出:每個人只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某人有沒有走私,其他人怎麼保證得了?大英臣民理應享有公正的審判,這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不能搞野蠻的連坐。事情一旦演變成保護女王陛下臣民的人權問題,英國政府就不能不管了。在林則徐看來,這種要求純屬找碴。

    大清根本沒有分辨不同夷人好壞的能力,之所以同意義律之流自封「領事」,就是希望「領事」發揮「夷目」的功能,替大清完成「外商社區保甲長」的任務。義律居然一臉無辜地問他「怎麼保證得了」,已經證明自己尸位素餐了。欽差大臣憤怒地責問義律:「你這個領事,到底領的是什麼事?」意思就是:「誰走私,誰沒有走私,難道不應該由你這個領事來調查清楚麼?你倒反過來問我?」何況,連坐是秦始皇以來始終沒有動搖的極少數基本國策之一。大清如果發生治安問題、更不用說政治問題,一向都要求左鄰右舍、更不用說三親六戚集體負責。誰都沒有覺得不公平,憑什麼就你事兒多?

    林則徐決定繞過義律,直接聯繫維多利亞女王10,因為根據他的經驗,大多數人都不會這麼不講道理。小官狐假虎威,無非想通過刁難辦事人員,誇張自己的重要性,這種事他見得多了。他不是東林黨那種只顧虛名、不在乎事情辦成辦不成的角色,堅信人事問題在哪兒都一樣,在英國也不會例外。英國海軍居然上門鬧事,他實在忍無可忍。憑良心說,他已經很給這些刁民留面子了。然而刁民居然很懂鬧事的門道,繞到他的轄區外掃他的面子。欽差大臣的權力祕訣就在於控制天子的耳目,控制地方事態發展反倒不太重要。

    事情一旦鬧大,林則徐就要倒霉。道光不大可能知道自己在打敗仗,但肯定知道各地督撫都在向他要錢,理由都是籌備海防。這就足夠了。皇帝之所以要禁菸,就是為了整理財政,節儉開支是重中之重。如果禁菸必須以增加軍費為代價,那他又何必禁菸呢?林則徐誇下海口,說他對那些奸商的小聰明瞭若指掌,結果卻把事情弄成這樣,豈非欺君罔上?穆彰阿11的看法就比較符合聖意:與其浪費時間和資源,防備這些尋釁鬧事的走私販子,不如給兩個錢,打發他們趕緊滾蛋。不讓皇上操心,就是最大的國家利益。當然根據帝國的修辭習慣,他們也要把自己的動機拔高,重新解釋為體恤和平居民與無知蠻夷的大仁大義之舉,絲毫沒有不負責任的意思,更不是出於恐懼。在最後一方面,皇帝很可能沒有說謊,畢竟所有人都在欺騙他。這一套修辭術不大可能感動皇帝的臣民和繼承者,卻把泰戈爾感動得五體投地,覺得道光朝真是他鼓吹的東方道德模範。

    英國人的文件送到大沽口,大清翻譯家發揮了高度的覺悟。譯文首先用大部分篇幅歷數林則徐的殘暴苛刻,有意無意地暗示他對儒家價值觀缺乏應有的尊重,最後用一種哀怨的語調,要求給他們免遭秋後算賬的保障(也就是國恥教育稱之為割地賠款的那些內容)。即使現代的讀者看完,也會覺得這些說法很像一群上訪者的鳴冤叫屈12。大明和大清皇帝都以天下共主自居,對蠻夷告御狀的做法並不陌生,知道蠻夷鬧事的原因往往出在官吏一方,賞罰分明就能防止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朝鮮、越南和浩罕都曾經控告遼東、廣西和新疆地方官,使後者遭到皇帝的懲罰。英國人在大沽口既不殺人,也不搶劫,連走私販子通常的買賣都不做,以異乎尋常的執拗,堅持非要大清皇帝回覆不可。這類案件的關鍵就是罷免地方官,一方面給上訪者出一口惡氣,另一方面為中央調查人員的工作提供方便,因為只要糾紛製造者仍然在位,有關證人就不敢說真話了。皇帝一撤換林則徐,英國人就同意返回廣州,更強化了皇帝一廂情願的想法。

    林則徐下臺後,首先在浙江協助裕謙備戰。皇帝對他的做法完全清楚,默許就是以觀後效的意思,可惜後效談不上出色。琦善在廣州拒絕做的事情,裕謙都做到了,然而結果還是大敗──林則徐製造的大砲和船隻已經過時了三百年,在拿破崙戰爭以後的年代無異於古董。蔣廷黼13遺憾地說:「因為林則徐及時下野,才留下了神話。」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林則徐的計劃已經在浙江付諸實施了,而鴉片戰爭的主戰場就是在浙江,清軍主力也是在浙江崩潰的。神話製造者之所以製造神話,是因為他們需要欺騙,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真相。裕謙是林則徐的好朋友,在林則徐遭到控告時極力為他辯護,在軍事方面對林言聽計從,按說應該得到好評。然而結果恰好相反,因為對裕謙的讚美適足以暴露林則徐自以為是的荒謬,只有乾脆忘記他,才能維護林則徐神話的完整性。

    林則徐從新疆返回後,繼續在陝甘和雲貴擔任總督。他研究的西學不足以抵抗西方人,但足以鎮壓藏、回叛亂。咸豐帝想借重他的戰爭經驗鎮壓太平軍,但他已經一病不起。

    林則徐神話比林則徐本人更重要,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神話就是經世之學可用,可惜斷送在奸臣之手。胡林翼和左宗棠深受經世致用之學影響,功業相當可觀,但同樣只能用在內地。左宗棠總是看李鴻章不順眼,部分原因在於:經世之學以聖賢之道為基礎,而李鴻章招徠的洋務人才往往是功利之徒。盛宣懷就是功利之徒的典範,大清很大程度上就是亡在他手裡的。他那種不留餘地的理財方法,在招商局時期就已經招致物議,在保路運動時期就變成了眾矢之的。隨著儒臣和儒將退出歷史,這種神話漸漸褪色。

    後期的林則徐神話主要是日本人的貢獻,將他塑造成反英反帝的亞洲英雄。溥儀和汪兆銘的文化部門準備了大部分材料,略加修改後就構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大東亞共榮圈推崇的英雄人物跟後來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相似,包括林則徐和甘地。林則徐是東亞反英第一人,甘地是當代反英第一人。反面人物也非常相似,包括蔣介石集團和美帝。滿洲國首都新京出版的通俗文學當中,《宋美齡豔史》、《藍衣社祕史》、《虎門風雲》之類作品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亞於《福昭創業記》14之類「滿洲愛國主義」題材文學。日本人的工作照例細緻周密,以致後來的宣傳家沒有多少可以發揮的餘地。八十年代的愛國主義者依賴「滿洲國」材料,僅次於陳伯達的《人民公敵蔣介石》依賴汪兆銘政權的文宣材料。最後,林則徐終於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像《羅密歐與茱麗葉》當中的家族世仇,早已沒有人在乎真正的來龍去脈。


    1張師誠(1762-1830),浙江湖州歸安人,歷任多省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務,在福建巡撫任內最有治績。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他物色到林則徐,邀林加入自己幕府中。林在張師誠幕府中約五年。
    2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張師誠帶兵剿殺海盜蔡牽時帶林則徐一同前往,讓他間接參與,林則徐因此得到歷練的機會。
    3道光四年(1824年)冬天,淮安清江浦高家堰大堤潰決,高郵至清江浦一帶運河河道淤塞,漕船無法通行,京城糧食供應告急。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起用支持海運的琦善任兩江總督,原安徽巡撫陶澍調任江蘇巡撫。據《朱批奏摺》道光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琦善奏請將興修河工的丁憂人員前江蘇按察使林則徐、降調河南河北道鄒錫淳二人,屆期調赴上海籌辦海運,獲準。林則徐參與了一些海運籌備工作,後因「構勞成瘧」請辭。道光六年,漕糧海運首航成功。
    4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十二月就任東河總督。東河總督是河南、山東的最高治水長官,林任此職不過半年,但很有治績。
    5《笑林廣記.術業部》:「一人往觀武場,飛箭誤中其身。迎外科治之。醫曰:『易事耳。』遂用小鋸鋸外杆,即索謝辭去。問:『內截如何?』答曰:『此是內科的事。』」
    6文豪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英國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代表作為《一個英國鴉片服用者的自白》。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英國詩人和評論家,一生在鴉片成癮中度過。威爾基.科林斯(William Wilkie Collins,1824-1889),英國偵探小說家,著有《月亮寶石》、《白衣女人》等。
    7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一八五四年來中國,一八六一年起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一八六三年正式擔任海關總稅務司,一九零八年休假離職回國,一九一一年死於英國白金漢郡,清廷追授其為太子太保。赫德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海關收入成為晚清財政的重要支柱。
    8許乃濟(1777-1839),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給事中、廣東按察使、太常寺卿、光祿寺卿等職,一八三六年六月,許乃濟奏請弛禁鴉片,他認為鴉片越禁越多,不如「仍用舊例,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入關交行後,只準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一八三八年十一月,許乃濟被降職。
    9義律(Charles Elliot,1801-1875),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出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一職。雖然當時鴉片貿易在英國和大多數國家是合法的,但他認為這是不道德的。他認為兩國之間應該存在對等和公平的貿易,為此以懇切的語氣致函時任兩廣總督鄧廷楨,希望兩人在廣州見面,但清方始終拒絕見他。
    10道光十九年(1939年)六月二十四日,林則徐、鄧廷楨、怡良會奏《擬諭英吉利國王檄》。此件於七月十九日上諭中稱:「據林等奏擬具檄諭英吉利王底稿,附折呈覽。朕詳加披閱,所議得體周到。著林等即行照錄頒發該國王,俾知遵守。」此件於十二月間由英國船長帶往英國。
    11穆彰阿(1782-1856),滿洲鑲藍旗人,擔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權傾內外。一八四零年八月,英方送來照會後,穆彰阿主張議和。
    12一八四零年八月,英國軍艦到天津大沽向直隸總督琦善遞交了外相巴麥尊要求清政府賠償照會,即《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此照會有兩種譯文。以開頭一段為例:
    譯文一:茲因官憲(林則徐)擾害本國住在中國之人民,並褻瀆大英國家威儀,是以大英國主,調派水陸軍師,前往中國海境,求討皇帝昭雪伸冤。(譯者可能是馬禮遜之子馬儒翰,即John Robert Morrison。)
    譯文二:我大皇后新派水陸兵丁往大清國海邊要賠償,為英吉利國民受大清國官之委屈,及英國受汙蔑。(俄國東正教教士團譯)
    兩種譯文道光皇帝都看過,但他最終選擇了譯文一。八月二十日他給琦善下諭:「諭以該夷所遞公文,已經代為陳奏。大皇帝統駛寰瀛,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凡外藩之來中國貿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懲辦。上年林則徐等查禁菸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現已派欽差大臣,馳至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該統帥懿律等,著即返棹南還,聽候辦理可也。」(《籌辦夷務始末》)
    13蔣廷黼(1895-1965),歷史學家,著有影響很大的《中國近代史》。
    14儒丐(1884-1961),原名穆都哩,又作穆篤哩,旗人出身。曾留學日本,後長期從事報業、寫作工作。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間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福昭創業記》,書成後收入「東方國民文庫」,由「滿洲圖書株式會社」於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初版,並獲「滿洲國」一九三九年民生部大臣文藝賞。書中從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一直寫到吳三桂接引清兵入關,詳細敘述了清代勃興、滿族崛起的歷史進程,並比附現實,引申到偽滿洲國,提倡滿日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