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國民黨必須除掉的民國國父

    ──唐紹儀

    一七、國民黨必須除掉的民國國父 - 图1

    唐紹儀(1862-1938,廣東香山縣人)出身於上海的廣東商人家庭,他的家族參加了李鴻章為解決海軍用煤等問題而興辦、總部設於天津英租界內的開平礦務局,及由李鴻章創辦於上海的輪船招商局之前期創辦。他自己是大清派往美國的第三批幼童留學生之一,讀過哥倫比亞大學和天津洋務學堂,回國後在天津稅務衙門當差。他如果順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多半會變成張蔭桓1一流人物。朝鮮危機2改變了他的軌跡,使他遇見了袁世凱。

    其時韓王李熙以小宗入繼大宗,本生父「大院君」李昰應(1820-1898,朝鮮高宗李熙的生父,守舊派實權人物)秉國。「大院君」和國王的關係,跟醇親王和光緒皇帝的關係一模一樣(父子),本身就足以引起清廷的疑忌,因為類似的局面曾經引起明朝的憲法危機。光緒和嘉靖繼位,僅僅因為大宗絕嗣。他們的任務就是為大宗繼統,也就是說人丁旺盛的小宗讓出一個兒子,讓他認伯父為父親,替長房生個孫子傳遞香火,奉養長房的遺孀。如果過繼的繼承人一旦接管家業就撕毀諾言,繼續承認血緣上的父親,在宗法的意義上,等於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靖難之變。依據春秋筆法,繼承權的紊亂可以寫成「亡國」,也就是說參與這種違憲舉動的士大夫獲得了亂臣賊子的資格,應該遭到遺臭萬年的懲罰。食言而肥的新君不僅是僭主,而且是個依靠欺騙、而非努力的篡位者,為百姓和後世做出了傷風敗俗的惡劣示範。儒家秩序衰敗後,比較淺薄的評論家不再能夠理解其中的憲法意義,反倒將巧取豪奪的僭主和趨炎附勢的小人當成人性的保衛者,將遭到欺騙的受害者和比較正派的儒生說成壓抑人性的劊子手。其實興獻王3和醇王父子如果當真珍惜天然感情超過富貴,是可以繼續做親王的,朝廷不至於找不到其他願意繼承皇位的親王。愛德華八世在類似的情況下,就光明磊落地選擇了做溫莎公爵4。如果他想兩頭占便宜,那就不配做紳士。歐洲君主必須是紳士,春秋諸侯必須是君子。秦政以後的儒生試圖假裝自己生活在孔子時代,仍然有能力強迫皇帝非做君子不可,結果經常落到類似方孝孺5的下場。方孝孺和大禮儀事件的楊升庵6如果有這樣的機會,無疑也會積極壓抑廣大文藝青年的人性和個性,但在涉及皇帝和皇位繼承權的問題上,個性解放並不是最恰當的判斷標準。皇帝個性解放的最有力辯護,莫過於趙高那篇建議二世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論文。

    眾所周知,慈禧不是明武宗的夏皇后那種好欺侮的角色。她在安排醇王一支繼統的同時,就對光緒父子展開了周密的部署。醇王因為蒙受利用自然感情篡權的嫌疑,不敢像以前的恭王那樣勇於任事,結果繼統反而大大增加了慈禧的權力。這種布局有一項副作用,朝廷對類似醇王的角色都充滿不公正的猜忌。可憐的大院君恰好處在這個位置上,吃了慈禧本人最討厭的暗虧。他扶植侄女閔妃7,本來是為了在國王身邊安插自己人。結果閔妃自己專擅朝政,反過來排擠他。他利用壬午兵變8,試圖奪回權力。大清卻出於心理投射,把所有責任放在他頭上。北洋水師跨海征東,將他捉到保定軟禁。醇王一度覺得應該放他回去,慈禧冷笑說:「扣押他,就是要給那些企圖仗著本生父資格干涉朝政的不軌之徒一個警告。」醇王嚇得要死,因為符合這種條件的人只有他一個。

    北洋水師進駐朝鮮,造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包括甲午戰爭、英日同盟、東清鐵路9、福澤的《脫亞論》10和唐紹儀—袁世凱的友誼。大清在大多數時間內,滿足於禮儀性的宗主權,不大積極干涉具體事務。壬午之亂後,朝廷騎虎難下。朝鮮幾乎變成了大清的行省,部分原因在於:李鴻章的改革開放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源,而朝鮮仍然一片空白。北洋通過招商銀行,為瀕臨破產的朝鮮王室籌款。北洋派出軍事顧問,為朝鮮訓練新軍。北洋駐紮官操縱朝鮮內政,廢立宗室和大臣。袁世凱建議改朝鮮為行省。閔妃向俄國人求救。原先最守舊的大院君轉向日本。在北洋艦隊的淫威下,早期清、日、韓提攜的理想主義論調煙消雲散。日本在朝鮮遭受屈辱,刺激福澤寫出了著名的《脫亞論》。美國秉承維護弱小民族的一貫精神,擔心大清吞併朝鮮,轉而支持日本干涉。英國秉承比肯斯菲爾德11的現實主義精神,不在乎朝鮮歸誰,卻樂見李鴻章表面上的成就,希望大清發揮遠東土耳其的作用,阻止俄國染指朝鮮。李鴻章自己知道自己只有虛架子,希望借助各國平衡保護朝鮮,卻有苦說不出,在朝廷、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的共同驅使下,不得不一步一步擴大他非常害怕的干涉。甲午戰爭是李鴻章虛張聲勢的自然結果,但他如果不虛張聲勢,怎麼才能在朝廷內部證明改革的必要性呢?又怎能唬住英國人和日本人?是泡沫,總有戳破的一天。出來混,早晚要還的。英國人發現大清原來是個教不好的劣等生,秉其一貫的現實主義風格,轉而扶植自學成才的優等生日本。只要代理人能夠阻止俄國南下,誰當代理人又有什麼區別。美國人看到大清搖搖欲墜,秉其維護弱小民族的一貫精神,反過來維護大清免遭日本和俄國的肢解。袁世凱和唐紹儀在朝鮮的漩渦中嶄露頭角,主要的作用就是將李鴻章拖下水

    壬午之亂後,朝鮮稅務、外交、軍事都由李鴻章派出的顧問操縱。袁世凱進駐朝鮮三軍府,編練親衛軍和鎮撫軍。唐紹儀協助穆麟德12,為朝鮮籌辦海關。馬建忠13進駐王廷,主持外交。朝鮮自清軍圍攻仁祖14以來,從來沒有經受過如此的屈辱,反彈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袁世凱和唐紹儀都是熱烈的大國主義者,將朝廷的霸權和個人的野心視為一物,喜歡利用朝廷公開的揚威政策,破壞李鴻章暗中推動的收縮政策。隨著緩衝餘地的消失,朝鮮留學生和親日派合流。他們自稱開化黨,借助郵政局成立典禮,襲擊大清顧問。袁世凱先斬後奏,入宮控制了國王,平息了甲申政變。他發現唐紹儀持槍守衛穆麟德的家門,叛軍不敢進門,表示由衷地讚賞。政變平息後,袁世凱請求李鴻章乘勝追擊,兼併朝鮮,李鴻章不予理睬,反而奪走了袁世凱的兵權。開化黨沒有一蹶不振,不久就聯合美國人福久(美國駐朝鮮公使),提出要朝鮮完全獨立。朝鮮朝野普遍覺得美國人才是弱者的真朋友,希望逐步收回主權。一八八八年以後,朝鮮王室開始對抗大清。第一步是以海關收入為抵押,向列強借款,從而擺脫北洋的財政束縛。第二步是舉駐美大使朴定陽15為外務大臣,推動韓、美親善,鼓勵美、日駐軍王京(即今首爾)。袁世凱在朝鮮的處境每況愈下,美國人、俄國人和日本人都把他看成眼中釘,朝廷對他的支持日益減少,但他和唐紹儀的友誼越來越深厚。他請假回國時,向李鴻章推薦唐紹儀做他的代理人。唐紹儀介紹朝鮮女子閔氏嫁給袁世凱為妾,實際上還為他們充當聯絡人。甲午戰爭最終爆發時,袁世凱的地位近乎罪魁禍首。他下旗回國時,再次推薦唐紹儀做他的代理人。唐紹儀親自帶槍護送袁世凱,登上回國的軍艦。

    戰後,大清承認朝鮮王國獨立。唐紹儀擔任大清帝國駐大韓帝國的總領事,目睹了天下體系的末日。庚子戰爭爆發,李鴻章復出。唐紹儀首先去兩廣為李鴻章服務,然後去山東為袁世凱效力。辛丑以後,袁世凱逐漸繼承了李鴻章、榮祿16的政治遺產。唐紹儀身為袁世凱的右臂,歷任天津海關道、外務部侍郎、郵傳部尚書、鐵道總公司督辦、奉天巡撫和赴美專使,政治地位水漲船高。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將東北大部分地區交給大清。他是主要的接收代表,也是東北建省的主要籌劃者。大清帝國和英印帝國關於西藏問題的交涉,他也是主要負責人。辛亥革命後,他在南北談判中擔任北方代表。民國成立,他主持第一屆舉國一致政府17。他可能對共和的魔力抱有過大的希望,當時許多老練的政治家都陷入了同樣的幻想。幻想破滅時,他已經無法回頭了。他也可能懷有濃厚的粵人共同體觀念,把共和看作實現自己內心傾向的機會。無論如何,袁世凱認定他挾國民黨自重。北洋能夠允許過去的敵人攻擊,不能原諒過去的朋友背叛。伍廷芳18可以在北京入閣組閣,唐紹儀只能在廣州和上海活動。不過他在北方和外交圈的潛勢力並沒有消失,這也是國民黨和西南必須借重他的原因。很難判斷他到底參加了多少祕密交涉,更難判斷他在這些交涉中到底是為哪一方效力。只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朝」和「在野」、「外交」和「內交」對他是不大有區別的。北伐前後,他的行為模式也沒有明顯改變。一方面,他是一位出售交涉技巧和關係網絡的掮客。掮客不能深入任何一方的組織核心,也沒有固定的雇主和立場。另一方面,他在無法避免的分裂當中多半會支持同鄉。滇、桂壓迫廣東時,他支持孫文。國民黨江、浙人士壓迫西南時,他又站在西南一方。蔣介石最終平定了兩廣事變,消除了粵人最後的割據機會,他才回到南京國民政府一方,或者不如說最終放棄了政治野心。抗戰爆發時,唐紹儀最後一次出山。他的斡旋失敗後,拒絕隨蔣介石內遷。在當時的語境中,這就意味著拒絕承認國民政府的唯一性,保留了另立政統的行動自由。唐紹儀身為民國諸國父之一,比吳佩孚或任何北洋舊人更有資格宣布法統重光。這種假設的可能性當時還是國民黨最大的夢魘,因為他們反對法統重光遠不像反對滿洲皇帝或共產主義那樣理直氣壯。國民黨的地位要求他們必須爭奪法統,卻沒有必要爭奪君統或共產主義的正確路線。除非是統戰或消滅法統的所有體現者,否則國民黨在意識形態上就沒有安全感。因此,軍統必須除掉唐紹儀。這次暗殺就其本身和政治意義,都酷似史達林對托洛斯基的刺殺。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軍統特工冒充古董商進入唐紹儀家,用利斧將其劈成重傷,不治而死。


    1張蔭桓(1837-1900),晚清名臣,擅長交涉,辦事幹練,先後受到閻敬銘、丁寶楨及李鴻章的賞識與器重,由捐班出身的地方洋務派官員而躋身卿貳,成為清季才具非凡、肩負重職的朝廷大員。
    2一八八四年十二月四日,朝鮮激進派開化黨人聯合日軍發動武力政變,後被袁世凱等人率領的清軍鎮壓。這時,唐紹儀作為德國人穆麟德的隨員,臨危不懼,持槍堅守穆麟德宅,袁世凱與他一見傾心。
    3朱祐杬(1476-1519),明憲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異母弟。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以後,由於沒有合法子嗣,祐杬次子朱厚熜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世宗追祐杬為「皇考」,以孝宗為「皇伯考」,與群臣鬥爭,罷黜、拷打二百人,杖斃十數人,是為大禮議事件。大禮議事件發生於明世宗登基不久後。許多大臣認為世宗繼位的合法性來自於他過繼給明孝宗,應認孝宗為父,世宗卻只認孝宗為伯父,要追認自己的生父為先皇,由此發生衝突。忤逆世宗意願的官員被悉數削職。
    4政府和教會均反對愛德華八世迎娶離過婚的辛普森夫人,愛德華八世如果一意孤行引起政府辭職,即違背作為君主立憲政體下國王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憲法方針,所以他選擇退位,成為英國和英聯邦歷史上唯一自動退位的國王。遜位後被其弟喬治六世封為溫莎公爵。
    5方孝孺(1357-1402),明初醇儒,輔佐建文帝,謀劃削藩,靖難之變後拒絕與朱棣合作,被誅十族。
    6楊升庵(1488-1559),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狀元,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觸怒明世宗,被罷官杖責,並終身流放雲南。
    7閔妃(1851-1895),朝鮮高宗的王妃,死後諡號明成皇后,驪興閔氏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
    8一八八二年,朝鮮軍人因餉米糾紛發動兵變,扶植大院君執政,然而不久即被清國吳長慶、馬建忠、袁世凱平定,清方將大院君帶回中國,軟禁於直隸保定。
    9沙俄修築的從俄國赤塔經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亞鐵路在清國境內的一段。
    10《脫亞論》是一八八五年三月十六日(明治十八年)在日本報章《時事新報》發表的著名不署名短文,現在普遍認為是福澤諭吉所作。他認為支那、朝鮮是不思革新、頑固守舊的惡友,「當今之策,我國不應猶豫,與其坐等鄰國的開明,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的方法,也不必因其為鄰國而特別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對他們的態度方式對付即可。與壞朋友親近的人也難免近墨者黑,我們要從內心謝絕亞細亞東方的壞朋友。」
    11比肯斯菲爾德((Benjamin Disraeli,1st Earl of Beaconsfield,1804-1881),英國保守黨領袖、三屆內閣財政大臣,兩度出任首相(一八六八年至一八七四年﹑一八七四年至一八八零年),他對俄強硬,有力地遏制了俄羅斯的擴張。
    12穆麟德(1847—1901),普魯士貴族,他提倡的滿文轉寫方案至今廣為滿語研究的語言學家採用。他曾出使中國,並為李鴻章所託前往朝鮮,曾撰文建議為當年夾在清朝、日本和沙俄之間的朝鮮半島訂立為中立地區。曾為閔妃顧問。一九零一年死於寧波。
    13馬建忠(1845-1900),清末洋務派重要官員、維新思想家、外交家、語言學家。其所著《文通》是第一部中國人編寫的全面系統的漢語語法著作。
    14朝鮮仁祖(1595-1649),李氏朝鮮的第十六代君主,名倧。仁祖在位時,清朝與明朝不斷發生戰爭,朝鮮也捲入戰爭當中。滿清面對明朝與朝鮮的夾擊,決定向較弱的朝鮮開刀。皇太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議和,向滿清歲貢。
    15朴定陽(1842-1905),朝鮮王朝後期大臣,他是十九世紀末朝鮮親美開化派(貞洞派)的代表人物。
    16榮祿(1836-1903),字仲華,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慈禧的親信,溥儀的外公,滿洲親貴中罕有的幹才。曾任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庇護並提拔了袁世凱。
    17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三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組閣成功,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因辦理向外國借款事宜受挫,而袁世凱也多次越權行事,他於六月十五日提出辭職。
    18伍廷芳(1842-1922),外交家,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南北議和中代表南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