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行仁義而喪國」
──韓復榘
韓復榘(1891-1938,直隸省順天府霸州煎茶鋪鎮人)是馮玉祥的舊部,出身於「闖關東」的河北流民,在新民屯投軍。他因為識文斷字,得到了「司書」的職位,從士兵變成軍官,跨過了升遷最困難的一道門檻。馮玉祥崛起以前,他一直默默無聞。北京政變1後,馮玉祥大肆擴軍。韓復榘的部隊從一個團擴充為一個師,最後擴充為一個軍。貧瘠的西北無力供養如此龐大的軍隊,只能依靠蘇聯從外蒙古接濟。蘇聯的闌入破壞了列強的遊戲規則,張作霖尤為不滿。奉軍兵精糧足,關東獨擅崤函之利。只要列強不積極干涉,他永遠穩操勝券。蘇聯首先在長城以外扶植奉軍的異己勢力,對奉軍的意義無異於法蘭西援助愛爾蘭天主教叛軍2。何況蘇聯的滲透是全方位的,以中東鐵路和東正教僑民為傳播媒介,針對奉軍新生代,打破了戰爭和顛覆的界限,後來終於導致了郭松齡之亂3,幾乎將亞洲冷戰提前了三十年。張作霖決心扮演曾國藩的角色,將普通的諸侯戰爭升級為衛道之戰。吳佩孚和閻錫山對倒戈將軍不顧江湖道義的行徑同樣惱怒,加入了張作霖的陣營。馮玉祥不得不逃回蒙古邊界,把北京留給李大釗苦心經營的地下組織。蘇聯看到了張作霖的可怕,決定改變路線,命令重新武裝的馮軍轉向陝、甘薄弱環節,取道潼關挺進中原。這條路線上沒有張作霖這樣的強敵,只有一系列楊虎城式的小軍閥,不難收買或消滅。韓復榘在這次戰役中升級為軍長,從此獲得了方面大員的資格。
馮玉祥進軍中原,主要是為了彌補寧漢分裂造成的危局4。鮑羅廷5和拉菲斯6長期不和,導致上海遠東局7和廣州國民政府爾虞我詐。一九二七年初,遠東局一度占上風。蘇聯從十月革命的經驗出發,當然更信任拉菲斯和維經斯基8的上海革命政府。鮑羅廷收買唐生智和馮玉祥的計劃,在莫斯科看來充滿了危險的機會主義色彩。蔣介石的清黨打亂了莫斯科的大棋,使他們懷疑自己或許並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了解亞洲人。遠東局手忙腳亂,一度提不出具有說服力的替罪羊草案。蔣介石聲稱他是鮑羅廷的敵人,其實卻幫了鮑羅廷的大忙。鮑羅廷得以染指上海的資金流,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9。遠東局一旦在艾斯勒10領導下恢復元氣,鮑羅廷的好日子就會再次到頭。鮑羅廷的勝利就是馮玉祥和唐生智的勝利,庫倫到西安的公路忙碌了好幾個月。馮玉祥用野蠻的壓榨手段強迫西北軍民完成這項堪比秦始皇和隋煬帝的偉業,預示了未來的蔣介石和白骨累累的滇緬路11。與此同時,漢陽兵工廠日夜開工。張發奎12和馮玉祥夾擊山窮水盡的吳佩孚,為武漢國民政府打通了蘇聯交通線。韓復榘駐軍鄭州,隨即出任河南省主席。
蔣介石的上海之路通向西方,鮑羅廷的武漢之路通向蘇聯。鮑羅廷進一步延長李大釗的計劃,將庫倫的武器和上海的金錢匯集到武漢。唐生智順流東下,馮玉祥保衛大後方。蔣介石在他能夠奪取上海的關稅和勒索上海的資本家以前,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南京政府在這個脆弱的機會窗口,表現得不堪一擊。蔣介石七成的部隊不聽號令,致使唐生智席捲長江中游。然而,史達林的多疑害了鮑羅廷。他沒有辦法制裁叛逃的蔣介石,卻想亡羊補牢地剝奪沒有叛逃的武漢諸將兵權。消息傳到武漢,鮑羅廷的權力和武漢國民政府的前途就同時化為烏有。寧、漢合流,鮑羅廷黯然回國。尼克爾斯基13是他的先驅,正如他是米夫14的先驅。蔣介石陰差陽錯,賭徒的好運變成了領導的英明。一九二八年,他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關稅。他隨即做出了一個優秀賭徒應該做的事情,不是趕緊帶走僥倖贏來的金子,而是趕緊押上更大的賭注。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統治的世界上,上海資本家的財富將會用於生產和投資。在蘇聯和蔣介石瓜分的世界上,這些財富就要用於競購西北軍和東北軍諸將的忠誠。馮玉祥直到最後關頭仍然擁有重武器優勢,但張學良(在較大的程度上)和韓復榘(在較小的程度上)投票判他失敗15。
馮玉祥問鼎中原的計劃落空了,華北分裂為幾個獨立的財政—軍事區。蔣介石無意直接統治這些地區,因為他脆弱的財政體系不能承受過大的負擔。他滿足於肢解馮玉祥帝國,確保幾個繼承國相互仇視。韓復榘得到了山東,超出了他早年的最大希望。他最後幾年的舉措,都是為了保護他來之不易的獨立王國,沒有表現出逐鹿天下的野心。用朱元璋和劉基的語言說,目光短淺的「自守之賊」選擇了坐以待斃的命運。
從他自己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僥倖翻身做了土豪的小人物。他有土豪的德行,但缺少梟雄的遠見,兢兢業業投入地方建設,卻沒有注意到自己把雞窩安在了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山東自平盧節度使16瓦解以後,長期缺乏保護桑梓的土豪,不斷為京師和梟雄(二者同樣都是外人)的事業犧牲,習慣於流民和盜匪的短期行為。韓復榘雖然不是魯人,卻想把山東作為自己的永久家園來經營,而非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榨取盡可能多的資源,用於征服更大的領地。這是張作霖和陳炯明的模式,在春秋時代和近代歐洲無疑會構成長期優勢策略,但在朱元璋和列寧的時代卻最適合充當犧牲品。張作霖和陳炯明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關東和南粵的地緣優勢和條約體系的殘餘力量。山東沒有這樣的地緣形勢,正如韓復榘沒有機會沐浴條約體系的落日餘暉。
他像徐偃王17和中山君18一樣,啟用了時代拋棄的仁政模式(也就是長期投資模式),禮賢下士、輕徭薄賦,大力推進鄉村建設和平民教育19。梁漱溟和晏陽初的存在,從側面證明了他的功德,但他遺愛在民的最有力證據,莫過於無數嘲諷他的笑話。畏威而不懷德的社會如果出現萬口稱頌的對象,此人通常是十惡不赦的暴徒,犯下的罪行太大,因此哪怕稍微譴責都會面臨極大的危險;如果出現七嘴八舌的嘲諷,而嘲諷的內容又沒有超出人之常情的弱點,甚至明顯屬於汙蔑,此人通常是慈悲為懷的統治者,因為喜歡沽名釣譽的寬宏大量,所以才會適得其反。韓復榘明顯就是這樣的人。流行的段子把他描寫成大字不識的粗人,甚至連足球比賽都看不懂。其實他就是因為有文化和愛學習才得以提升,在軍中以研究武學和提倡體育著稱。如果他果真支持山東的大學生踢足球,那也是因為他自己在軍隊裡體驗過足球的好處。
行仁義而國亡,因為長期投資模式在短期無序競爭中鬥不過短期汲取模式。普遍的仁政,必須以穩定的條約體系為前提。穩定的條約體系,必須依靠施行仁政的部分強國獲得持久的勝利。仁政能夠獲得長久的勝利,必須事先存在保證長期穩定競爭的環境條件。這些環境包括:海洋、破碎的地理環境和破碎的政治環境。前兩者只存在於少數得天獨厚的地方,後者卻是全人類都可以通過審慎的政治秩序獲得的。這就是孔子念念不忘周政的原因,也就是現代人本能地同情弱小民族獨立的原因。人為的努力當然不如上帝的恩賜,因此孔子和他異代異國的同路人都是失敗多於成功。韓復榘實際上只有投靠日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長土豪路線,但他翻雲覆雨的能力不及老上司馮玉祥和老部下吳化文20。
「保全實力」是土豪美德所能指望的最高褒獎,韓復榘的問題其實在於他不大配得上這句話。一個人如果連多年相處的老戰友都不知道珍惜,怎麼可能僅僅因為抽象的話語而在乎陌生的上級和陌生的民眾?春秋儒家警告君主,不可信任連父親都願意出賣的臣民,現代知識分子卻讚美冷酷附帶的優點,叱責美德內在的弱點。韓復榘雖然有罪,但他的滅亡卻不是罪行太大而是因為罪行還不夠大,因此他滅亡的原因就預示著更加黑暗的未來。吏治國家不僅是財富資源的汲取者,而且是政治德行的汲取者。愛惜財富和偏袒鄉黨是有機共同體賴以存在的主要「美德」,因此自然就是共同體收割機的主要腐蝕劑。如果你發現愛惜財富和偏袒鄉黨構成失敗者的主要罪名,而且知識分子和民眾居然假裝絲毫沒有懷疑這種是非顛倒的價值觀,那你就再也不要浪費時間爭論自己的位置了,你肯定就坐在一輛運送死刑犯的囚車之上。你那些自信的同伴已經在劫難逃,而你有七成可能至少是推波助瀾的從犯。神明將你不配享有的懷疑種在你心中,很可能是給你最後一次懸崖勒馬的機會。
1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本屬直系的馮玉祥發動叛變,倒戈進京,脅迫大總統曹錕下令解除吳佩孚的職務,導致直系軍心瓦解,全線崩潰。
2英王查理一世對法國胡格諾教派的反叛大加支持,法王路易十三則大力支持愛爾蘭人的反英活動。
3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勾結馮玉祥的奉系將領郭松齡發動兵變,以打倒張作霖、楊宇霆為目標,歷時一個月,後被奉軍俘虜槍斃。
4一九二七年北伐期間,國民黨內部以南京蔣介石為首的清共勢力和以武漢汪兆銘為首的容共勢力發生對立。蘇聯鮑羅廷在武漢國民政府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最高顧問,蔣介石另組南京國民政府,主張清黨。事件最終以汪兆銘發現蘇聯及中共的奪權計畫,主動進行分共告終。
5米哈伊爾.瑪律科維奇.鮑羅廷(1884-1951),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期間的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中國廣州政府代表。是幫助孫中山聯俄容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人物。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變後,遭到國民黨南京政府通緝,同年十月回蘇聯。一九四九年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間諜案牽連入獄,被指為蘇維埃政權的敵人,流放到西伯利亞。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死於伊爾庫茨克的勞改營。
6原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宣傳鼓動部工作人員,後任上海遠東局委員。
7即共產國際遠東局,一九二六年三月,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決定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遠東局,以加強對中國以及朝鮮、日本共產黨的直接領導。四月二十九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共產國際遠東局由維經斯基、拉菲斯等和中朝日三國共產黨代表組成,以維經斯基為主席。
8維經斯基(1893-1956),中文名吳廷康。國產國際創立初期有影響力的人物,國際遠東局主席,中共初創時期經費的實際提供者。
9一九二七年四月,共產國際出席中共五大的代表團作出決定,解散遠東局。與遠東局有矛盾的鮑羅廷獲得了短暫的勝利。
10共產國際於一九二九年春在上海成立了新的遠東局。原為德共政治局委員的格哈特.艾斯勒在這一年被共產國際執行局派往上海主持遠東局,至一九三零年底。
11起點是中國昆明,終點是緬甸臘戌,全長一千四百五十三公里,始建於一九三八年春,於當年十二月初步建成通車,以後陸續加以修改,是抗戰時期中國西南後方的一條歷時最久、運量最大的國際通道。
12張發奎(1896-1980),國民黨將領,北伐時為四軍軍長,戰功顯赫。寧漢分裂時擁護汪兆銘,寧漢合流後決心清共,南昌起義的軍隊為其叛變的部下。抗戰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一九四九年後居於香港。
13弗拉基米爾.阿布拉莫維奇.奈曼-尼克爾斯基,又名維克托.阿列克謝耶維奇.貝格(1889-1943),一九二一年六月間,他代表遠東國際書記處、赤色職工國際來到中國,來華時使用的名字為尼克爾斯基。同年七月二十三日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在會議上講話。回到蘇聯後,於一九三八年因「間諜罪」被捕,一九四三年被槍決。尼克爾斯基以遠東國際書記處、赤色職工國際代表的身份來中國活動,但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是蘇俄情報人員。一大代表都以為尼克爾斯基是馬林的助手,但一九八六年在荷蘭發現的「斯內夫列特(馬林的真名)檔案」顯示,真相恰恰相反,馬林其實是尼克爾斯基的助手。尼克爾斯基不僅負責掌握共產國際駐華人員和遠東蘇共黨員的活動經費,而且還監視著他們。
14米夫一九三零年十月來到中國任遠東局書記,一九三一年八月回到蘇聯。後因被人揭發為政治反革命、托派分子而被逮捕,一九三八年被祕密處決。
15指中原大戰中,張學良率奉軍入關助蔣,而馮玉祥手下大將韓復榘也被蔣拉攏倒戈,成為裝備精良的馮玉祥落敗的重要原因。
16平盧是中國唐代的一個行政區劃,治所為山東營州,後平盧軍南遷至青淄。節度使是唐朝時期統領邊疆軍隊的封疆大吏。
17徐偃王是西周時期徐國的國君。《後漢書.東夷傳》:「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王仁而無權,不忍鬥其人,故致於敗。」《韓非子.五蠹》:「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
18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於西元前五百零七年建立的國家,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中山君是《戰國策》中記載的中山國的一個國君,為人仁厚。
19韓復榘主魯七年,山東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他禮賢下士,從不在教育界安排私人。一九三八年,韓復榘被蔣介石誘捕後,蔣為羅織他的罪名,曾召見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問:「韓復榘欠你多少教育經費?」「韓復榘是怎樣賣鴉片的?」何思源答道:「韓復榘從未欠過教育經費,也並不出賣鴉片。」
20吳化文(1904-1962),一九二零年加入馮玉祥的軍隊,後來隸屬韓復榘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韓復榘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後,吳化文繼續跟隨韓復榘。韓復榘被蔣介石處決後,沈鴻烈接替,吳化文繼續擔任該師旅長。一九四三年一月,在沈鴻烈指示與蔣介石的默認下,吳化文參加汪兆銘政權。抗戰結束後,吳化文回到蔣介石手下。一九四八年九月,吳化文率三個旅二萬人在濟南陣前投向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