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清掘墓人

    ──曾國藩

    二、大清掘墓人 - 图1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在產生湘軍的那個集團中,未必能超過羅澤南1和江忠源2,但戰爭淘汰到最後,特別是胡林翼3去世後,眾望所歸的人物就只有他了。他自認才略不及江、胡,甚至不及左、李,因此堅持要塞防禦、以靜制動的原則,避免冒險進攻和大規模機動作戰。後者恰好是石達開和陳玉成的用兵特色,也是流寇戰爭的傳統優勢。湘軍的特色是先結寨,擊退敵人進攻,然後向敵人縱深結新寨,如此周而復始,一直推進到金陵城下。無論蘇杭如何告急,朝廷如何催促,他絕不分兵援助。他在戰役上敗多勝少,然而戰略優勢卻能不斷擴大,履行了《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原理。他能夠執行相對獨立的戰略,關鍵在於湘軍是一支自籌經費的民兵,因而朝廷無法具體地管理。

    民兵組織僅僅因為貫徹儒家價值觀,才必須忠於朝廷,但在人事權力的層面,南方士大夫已經嚴重地侵奪了皇權。曾國藩知道朝廷的猜忌不可避免,攻陷金陵以後,迅速解散了湘軍。然而,戰爭尚未結束。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效仿這種做法,通過半私人的途徑籌款練兵。這些軍隊接受儒家價值觀的薰陶不如湘軍,財政管道更加五花八門,地方籌款和外國銀行在其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只有在這種背景下,東南互保和民初軍紳政權才能成為現實。曾國藩愛惜羽毛,不願捲入後輩的遊戲。他知道遊戲的結局就是朝廷的毀滅,不想讓自己承擔責任4

    天津教案5結束了曾國藩的政治生涯6。他不願為洋務而損害清譽,寧願將衣缽交給不顧毀譽的李鴻章。他的外交方略就是堅持忠信之道,就事論事地處理一切問題,不搞機會主義的冒險行動7。無論是不是陰差陽錯,這種策略恰好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張之洞後來責備他為什麼不能利用普法戰爭的機會要脅法國8,其實當時他並不知道歐洲的戰爭消息。即使他知道,也無法利用,因為普魯士政府早已指示公使,在東方堅持歐洲列強一致的原則。結果,他採取的盡快結案政策反倒成了最佳策略,但他的初衷不是功利,而是對儒家原則的普世性抱有信心。

    曾國藩其貌不揚,身體不好,才智也不是最上乘,但他毅力過人,勤奮過人,以拙勝巧。他即使修身也是用笨辦法,下苦功夫,結果變成了某種通俗的勵志模範,吸引了許多並不贊同他觀念的人。無論從學術還是事功的角度看,他都是大清儒臣和忠臣的楷模,無愧文正之諡。然而,他的兩項主要工作也是大清滅亡的根本原因。他的民兵制度奠定了民國軍紳政權的基石。他挖掘和復活了王船山的遺書9,播下了反清運動的種子。


    1羅澤南(1807-1856),理學家,湘軍基本營制的創立者,所練湘勇為湘軍的原始班底。「曾文正初募湘軍,專依羅澤南、王錱(羅澤南弟子)。」咸豐六年戰死於武昌城外。
    2江忠源(1812—1854),楚勇的創立者。「湖南募勇出境剿賊,自江忠源始。」湘軍組建之初,隨江忠源的楚勇學習戰守,「始得歷練戰事」。咸豐三年廬州戰敗後投水而死。
    3胡林翼(1812-1861),時任湖北巡撫。胡林翼「以湖北瘠區養兵六萬,月費至四十萬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且善於「驅策群材」,「規劃動關軍事全域」。曾國藩自言「潤芝(胡林翼)之才勝我十倍」。咸豐十一年病死。
    4曾的親信幕僚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暮年常言「自顧精力頹唐,亦非了此一局之人,惟祈速死為愈耳」,「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朝廷)之隕」。
    5一八七零年六月二十日,懷疑外國育嬰堂誘拐孩童煉製藥材的民眾,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祕書西門,並強姦、虐殺了十名修女、二名神父、二名法國領事館人員、二名法國僑民、三名俄國僑民和三十多名中國教徒,焚毀瞭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法國領事館以及英美傳教士開辦的其他四座基督教堂。
    6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被委任處理教案。他調查後確認育嬰堂並無誘拐傷害孩童之事,決定處死為首殺人的十六人,充軍流放二十五人,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革職充軍發配,賠償法國人的損失四十六萬兩白銀,並派大臣出使法國道歉。一時間曾被國內輿論指為賣國賊,朝廷派李鴻章接替他。
    7曾、李交接時,曾對李說:「聖人言,忠信可行於蠻貊。這斷不會有錯的。現在既沒有實在力量,盡你如何虛強造作,他(洋人)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說理。」
    8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張南皮喜謗前輩》:「南皮作色曰:「曾國藩亦將入文廟乎?吾以為將從祀武廟。」坐間愕然。南皮曰:「天津教案,曾國藩至戮十六人以悅法人。是時德兵已入巴黎,曾国藩尚如此,豈非須祀武廟乎?」」
    9明亡後王夫之堅持不剃髮,隱居著書,身後著作流傳不廣,且有多種遭清廷查禁。一八六五年,曾國藩、曾國荃出資彙刊《船山遺書》,王的大部分著作得以廣泛流傳,成為清末革命思想一大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