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淮人天敵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來自江東士大夫集團,是安徽人李鴻章的天敵。吳人和淮人自張士誠和朱元璋時代起就相互歧視和敵對。吳人在經濟和文化上占優,在軍事上卻始終受制於人。朱元璋部隊蹂躪三吳,比後來清兵下江南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平天國事發,李鴻章以淮軍平吳,首先就觸動了吳人的敏感區域。淮軍和東道主關係緊張,在京的吳紳就不斷地向朝廷提交不利於李鴻章的報告。李鴻章自以為有恩於吳人,因此覺得這些人恩將仇報、不可理喻。他自認的恩德是:從太平軍手裡奪回蘇松,讓流亡的士大夫得以還鄉;大幅度削減賦稅,解決了朱元璋以來的蘇松重賦問題。然而吳人覺得:李鴻章的親戚和部屬張牙舞爪,缺乏士大夫應有的風範。楊崇伊1在這方面發揮了惡劣的作用,給李鴻章幫了不少倒忙。
翁同龢以帝師之尊、以士林領袖身分影響朝廷。從李鴻章的角度看,這種人不會做事,就會唱高調。他們的高調在外交和洋務方面,發揮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作用。翁同龢主持戶部以後,削減了北洋艦隊的撥款2。與此同時,日本卻增加了海軍投資。北洋艦隊失敗後,李鴻章倒臺,翁同龢卻沒有承擔責任,反而由於光緒親政的緣故,影響力大為增加。他能剋扣李鴻章,卻抵制不了慈禧建造頤和園的撥款要求。依據儒家的財政理論,後者比前者更不可原諒。慈禧任用他,目的就是用宮廷的「夾袋中人」(當權者的親信或預備選用的人)取代不好說話的前任閻敬銘3,為自己大開方便之門。
翁同龢的做法不一定純粹是趨炎附勢,很可能是為了保護光緒。慈禧如果得不到頤和園,很可能拒絕退休,結果就會對光緒親政不利。翁同龢很可能覺得:皇帝一旦親政,就會對老師言聽計從,從而可以大展宏圖,為此值得犧牲一點原則。最初,他達到了目的。李鴻章垮臺,慈禧退休,皇帝親政,他的權力登峰造極。然而好景不長,戊戌政變隨之而來。他在康有為的連累下,黯然退休。新黨康有為一直宣傳翁同龢是他們的保護人,但他們在定國是以後,也把翁同龢擠到一邊去了4,因此慈禧覺得翁同龢責任不大,沒有進一步清算他。
1御史楊崇伊跟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是兒女親家。李鴻章贊助過北京強學會,但強學會將楊崇伊拒之門外。一八九五年十一月,楊崇伊彈劾強學會,導致其被查禁。文廷式在甲午年彈劾過李鴻章。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七日,楊崇伊參劾文廷式,文廷式被「著即革職,永不敘用」。一八九八年九月十八日,楊崇伊又上折請求慈禧訓政。楊為人名聲不佳,一九零八年因爭搶妓女而被彈劾落職。
2一八九零年,翁同龢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上奏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
3閻敬銘(1817-1892),曾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清廉剛正,精於理財。一八八八年,慈禧將修頤和園,用款遭閻抵制。閻敬銘因此被革職留任,翌年上疏乞休。翁同龢接手戶部後,曾私下拜訪閻,在日記中寫道:「謁丹初(閻的字)相國,此老獨居深念,談時事涕泗橫流,畢竟君子,畢竟讀書人,吾滋愧矣!」
4康有為走過翁同龢的門路,通過翁向光緒傳遞自己的變法意見。但翁與康接觸越深,就越覺得這個人靠不住,堅持不肯再替康代呈,甚至向光緒發牢騷。相反,光緒與康越走越近,對翁越來越不滿,在變法開始後的第四天,下詔罷免了翁的職務,將其逐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