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文主武從的落幕

    ──徐世昌

    一一、文主武從的落幕 - 图1

    徐世昌(1855-1939)在中舉之前就是袁世凱的朋友,但袁世凱很快就離開了科舉之路,徐世昌仍然留在這條道路上1。光緒十二年(1886年),徐世昌中進士。三年後,他當上了翰林院編修。翰林在白丁草民的眼中,似乎無比光輝,但其實也有「紅」、「黑」之分。「紅」翰林要麼以帝師王佐起家,入閣拜相、顧指間事;要麼以辭章學術著稱,博取千秋萬代的盛譽。如果兩者都不是,清水衙門的冷板凳並不好坐。

    徐世昌屬於「黑」翰林的類型,在翰林院度過了人生最寂寞的時光,最後終於喪失了耐心。袁世凱小站練兵時,他投入其幕府。這在當時士大夫看來,實屬自貶身價。他當時一定是下了極大的決心,拿自己的後半生做賭注。袁世凱任命他為參謀營務處總辦,倚為左膀右臂。在北洋系統內,他的地位僅次於袁世凱。

    庚子以後,朝廷亟需辦理新政的人才。他在袁世凱的鼎力支持下,歷任巡警部尚書和郵傳部尚書。日俄戰爭結束後,朝廷在關外設置行省。他以軍機大臣身分出任第一任東三省總督,為北洋攫取了莫大的利源。他善於花錢,臨走時留下了負債累累的官府,但虧空的主因在於昂貴的近代化事業,並不是沒有成績2

    慈禧太后去世,攝政王隨即罷黜袁世凱。徐世昌調任郵傳部尚書,但心不自安,不肯任事。在清朝最後幾年,他滿足於軍機大臣的虛名。雖然政潮洶湧,一概置身事外。他身兼士大夫和技術官僚的新舊身分,是朝廷必須羈縻的對象。他越不做事,就越適合羈縻;如果做事,反而容易引起猜忌。這是他第一次運用陰柔之術,但不是最後一次。

    皇族內閣成立,他出任協理大臣(副總理)。袁世凱組閣,他出任軍諮大臣。雙方交惡,卻都對他信任有加。可見他圓滑乖巧,人稱「水晶狐狸」。袁世凱下野時,漢官普遍遭到排擠。他位極人臣,袁世凱不以為忤。清室退位,深怨袁世凱欺侮孤兒寡婦,唯獨不怨「東海相國」,甚至把復辟的最大希望寄託在徐世昌身上。徐世昌雖然最會做人,但並不是毫無原則,始終顧念老臣的身分,不肯跟朝廷最直接的敵人合作。袁世凱和國民黨合作的時候,他不肯出山。二次革命失敗後,他才接受國務卿(總理)職務。袁世凱稱帝期間,他再次恢復消極抵抗的態度3。這些做法使遺老非常感動,覺得他是自己人。

    法統重光後,府院不斷衝突。黎元洪和段祺瑞都希望他出面調停,進一步提高了他的威望,並造成了一種輿論氣候:只有他才能統攝北洋全局。黎元洪辭職後,北洋各派一致支持他出任大總統。只有國民黨和張勳對他不滿,導致了法統的破裂。他一直是國民黨的敵人,不足為奇。張勳原以為他會支持復辟,落空以後覺得上當受騙4。不恨公開的敵人,只恨虛偽的朋友,後來這種情況又出現在張作霖身上,可以視為玩弄權術無法避免的副產品。從韓琦侮辱狄青5的時代開始,士大夫和草莽英雄一向都是合不來的。大清的滅亡解放了武夫,把文人貶為他們的祕書和糧臺。任何士大夫都會覺得這是顛倒階級地位的暴行,徐世昌並不例外。遺老圈懷念清朝,跟這種感情關係甚大。

    徐世昌的地位源於北洋「文主武從」的原則,隨著袁世凱的去世日益削弱。他在大總統任內,就像一位坐吃山空的繼承人,雖然特別擅長精打細算,終歸逃不了「捲堂大散」的一天。時間對他不利,新一代不再尊重老規矩。他雖然厭惡段祺瑞的跋扈,用主要精力暗算他;段祺瑞仍然要維持他的體面,因為他們是同一代人。然而吳佩孚就沒有這種感情,直截了當地逼宮。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南北和談與學生運動都是他暗算段祺瑞的副產品6,結果毀了整個北洋團體。五四之後,知識階層急劇激進化,而北洋團體被汙名化。如果他願意做虛君,這些事情並非一定會發生。人的能力所在,往往就是他的缺陷所在。優秀的權術家通常沒有遠見,總是把戰術勝利做成戰略失敗。

    徐世昌在天津英租界度過晚年,以著述和收藏自娛。他的著作像他本人一樣,橫跨了新舊兩個世界。他的《退耕堂政書》屬於馮桂芬的時代,而《歐戰後之中國》則屬於梁啟超的時代7。這些著作證明他不是敏銳的思想家和文體家,而像一位淺薄而殷勤的好社交家,將當時流行的種種時論雜糅在一起。


    1徐世昌幼年喪父,少年時因善書小楷充當縣衙文案及塾師。一八七七年,徐世昌結識袁世凱,二人一見傾心。袁世凱得知徐世昌無錢赴省應試,慷慨解囊,贈送一百兩銀子給徐作盤纏。此後,同赴鄉試的袁世凱再次名落孫山,決意從軍;而徐世昌一考即中舉人,後又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起士,三年後授編修。
    2一九零六年,徐世昌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東三省將軍事務。班次位列全國督撫之首,排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之前。徐世昌督東北期間,東北面貌煥然一新。據載濤說:「自歐考陸軍歸國,經奉天見馬路、電燈、軍警無不備具,街市煥然一新,乃宿公署,儼然歐式,益服世昌新政經畫,非它省疆吏所及。」
    3徐在日記中寫道:「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鄉者多,則國弱;志為聖賢之人多,則國治;志為帝王之人多,則國亂。」
    4徐世昌深受清廷信任,不僅被授予軍機大臣、東三省總督、內閣協理大臣這些要職,而且得到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傅的榮譽頭銜,可謂位極人臣。鼎革之後,他仍與溥儀朝廷保持著聯繫。張勳復辟時,徐世昌也被遺老們寄予厚望,他曾派人試探日本政界的態度,但日本內閣不表示支持,於是他知難而退。有傳言說,張勳獲知徐世昌想在復辟成功後當議政王,而大為惱火。張復辟失敗之際,徐力勸張解除武裝,保證其身家安全,同時竭力為溥儀開脫,保全清室。一九一八年,徐世昌被安福國會選為中華民國第二屆大總統。他私下請示溥儀,「得其恩准」。徐世昌就職後特赦張勳,還任命他為全國林業督辦,但張勳拒絕接受。
    5據宋人筆記《野老記聞》:「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負之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患之。時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兩鎮節旄,無罪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潞公以對,上道此語,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未知,到中書,再以前語白文公。文公直視語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
    6徐世昌出任大總統是段祺瑞與馮國璋妥協的結果,段祺瑞以退為進,仍在幕後繼續把持北京政局,但徐不甘於當虛位元首,他就任之後,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段祺瑞主張對南方作戰),並於上海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一時間備受輿論好評。同時,他暗中打擊段系。據時人吳虯撰寫的《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潰》:「在徐樹錚(段的智囊)本意,以為世昌文人極便操縱,詎世昌素有陰謀家之名,就職後即漸與段疏。……進步黨銜前次被屏之憾,密謀倒段,派湯化龍遊歐,從外交上挑撥英美惡感,以制段死命。……湯之祕書長林長民利用學生愛國熱誠,將各項借款,與巴黎合約,糅雜牽連,以亂學生耳目,日以徐樹錚勾結曹汝霖賣國之說,聒於眾耳。學生激昂萬分,結隊遊行……殊不知此事徐世昌為幕後政戰總司令,林長民為臨時前敵總指揮。徐意在對段示威,林意在對段洩憤。」
    7徐世昌的總統地位靠派系均勢維持。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獨大,吳佩孚等指他為不合法的安福國會選出的非法總統,迫其去職。此後,他致力於文化活動,主編了《清儒學案》、《晚晴簃詩匯》、《顏李遺書》等許多重要著作。《退耕堂政書》是一部經世文編,收入涉及清末政治、經濟、外交、邊疆事務的奏議、函牘、電文等。《歐戰後之中國》是他獲得巴黎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論文,以戰後中國的經濟和教育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