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相矛盾的老頑童
──吳稚暉
吳稚暉(1865—1953)是國民黨內的老頑童式人物,繼承了明代唐寅、徐渭式的狂生傳統。他身為舉人,提倡西學;身為江蘇人,卻喜歡廣東人和太平軍1;鼓吹無政府主義,同時堅決反對左派,不僅包括蘇聯和共產主義,而且包括改組派2和黨內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自相矛盾的角色。他的家庭和私人社交圈始終是傳統文人的模式,至晚年不改。
一九零三年,上海士紳在張園模擬國會。吳稚暉發表演說,痛罵清廷,倡言革命,《蘇報》轉載,一時朝野震動3。而支持清廷的辜鴻銘(1857-1928)大罵這群冒充歐洲人的敗類,說他們汙染了東洋的德行。其實,他和吳稚暉形成了奇異的對照。他的教育和思想基本上來自西方──「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卻極力反對西化的浪潮。吳稚暉對西學的理解非常表面化,卻極力鼓吹西化。魯迅所謂的「老新黨」4,就是指吳稚暉這樣的人。吳稚暉的攻擊其實根本沒有內容,只是言辭激烈而已。他說中國人麻木如豬狗、線裝書應該扔進茅坑,要的就是痛快淋漓的感覺5。然而,讀者和觀眾需要的就是立場。他這樣暴得大名,造就了比自己更強大的意象形態。此後幾十年,他一直定格在這個形象上:簡單粗暴、冷嘲熱諷,只講立場、不問緣由。
張園演說構成了《蘇報》案的伏筆6,吳稚暉不得不流亡香港。不過,最大的輸家仍然是清室。他們居然為皇帝和皇太后的名譽權對簿公堂,僅此一點就足以嚴重損毀皇權的神聖形象了。上海租界是當時世界上言論最自由的地方之一。如果吳稚暉在英格蘭,用東京留學生罵慈禧太后的輕薄言辭罵女房東,估計是逃不了巨額罰款的。吳稚暉在倫敦結識了孫文,隨後加入同盟會。一九零六年,他和李石曾、張靜江在法國創辦了《新世紀》。從此以後,他的人脈沒有多少變化。作為國民黨的元老,他的身分既崇高又自由。他始終有巨大的權威,卻沒有、也不想有權力。
吳稚暉開創了許多重要變革,但他照例只會停留很短的時間,然後迅速轉向新的興趣點。這是他的性格使然:好奇求新,沒有耐性,淺嘗輒止,見異思遷。辛亥革命成功後,同盟會為憲法和人事糾紛焦頭爛額。他卻萬事不操心,身穿中西合璧的戲裝,以丑角身分登臺。這不是他第一次表現頑童性格,更不是最後一次。這種角色無形中保護了他,卻不是他故意追求的結果。在他自己心目中,他始終是國民黨的人。他的忠誠不針對綱領,而是針對人。他把年輕一代的國民黨人當作自己的子弟,以肆無忌憚的態度保護和訓斥他們,彷彿舊式家庭的老僕對小主人。後者默許他這樣做,因為他是極少數蔑視利祿的人,沒有人懷疑他動機的純潔。
清末新黨和五四以後的新派人物屬於非常不同的類型,思想趨向和生活方式都油水相斥。很少有人能身兼二者,吳稚暉卻是其中之一。他既是反對鴉片、線裝書和八股文的先鋒,又是推動拼音文字、無政府主義和勤工儉學的先鋒7。「老新黨」的誠實和淺薄,在他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他的作品長期暢銷,對青年的思想影響甚大,至少比後來的魯迅要大得多,但除了拼音文字以外,從來沒有超出時論和雜文的水準。他長期鼓吹克魯泡特金8的無政府共產主義,卻把希望寄託在機器生產力的進步上,宣稱科學和教育能解決一切問題,在低水平上迴避了克魯泡特金當年曾經回應過的各種質疑9。
蘇聯以前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者給世界留下了兩種印象。一種是到處扔炸彈的恐怖分子,另一種是無害的幻想家。克魯泡特金和吳稚暉給人的印象都是後一種。他開創的勤工儉學運動產生了另外一種共產主義者。他最初企圖擺出長輩提攜後輩的架子,但很快就發現:在後者的革命計劃中,共產主義只需要二十年就能實現。他驚愕地說:「我的無政府主義需要幾百年時間,故而現在可以跟三民主義相安無事。按照他們的時間表,國民黨豈不是只剩下十九年壽命?」10不足為奇,他加入了西山會議派。這一派都是無錢無槍的元老,只有祈求孫總理在天之靈保佑,將他的徒子徒孫從蘇聯的魔掌中救出。四一二清黨以後,他和蔡元培力挺蔣介石,把後者看成撥亂反正的唯一希望。
吳稚暉在國民黨和國民黨政府內擔任過許多掛名職位,包括監察委員和資政,但從不上任。他不蓄私財,所得薪俸都用來興辦教育。林森11去世後,蔣介石想請他出任國民政府主席。他拒絕了,理由是不耐禮儀(包括西裝領帶)約束。陪都重慶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他依靠賣字補貼生活(他是著名的書法家)。蔣介石佩服他的清高,只在他八十大壽的時候送了一盒蛋糕,以師事之。一九四六年制憲國大召開時,代表們推舉這位元老為主席,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介石。蔣介石的事業陷入最低谷的時候,他追隨蔣介石赴臺。蔣經國後來回憶說,吳稚暉當時對他說:「你想成功,就會成功。你不想成功,就永遠不會成功。」一九五三年,吳稚暉在臺北去世。蔣介石父子和國民黨老人感念至深,給他留下了許多紀念物,包括吳稚暉公園、稚暉中學和銅像。但隨著臺灣本土意識的興盛,他的遺跡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1江蘇人看到「粵匪」心膽俱裂。太平軍攻進江蘇,燒殺擄掠無所不為,猶如亞美尼亞人看待土耳其人。鄂圖曼土耳其人多次對亞美尼亞人進行屠殺。
2國民黨改組派成立於一九二八年,陳公博、顧孟餘等發起,他們擁戴汪精衛,反對蔣介石,主張改組國民黨──「代表農工小市民的利益」,「確定工農小資產階級的聯合戰線」,「扶助民眾行使政權」,「建設國家資本」,「組織農村的合作事業」,「促進工人的紅利制」,「實現經濟平等」。
3一九零三年五月十一日《蘇報》:「愛國學社特開議會於張園,初會議拒法事,再會議拒俄事,三會則議聯合中國國民總會,設義勇隊以拒外侮為目的。三次到者均不下數百人。」
4魯迅《準風月談.重三感舊》:「光緒末年的所謂「新黨」,民國初年,就叫他們「老新黨」。甲午戰敗,他們自以為覺悟了,於是要「維新」,便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也看《學算筆談》,看《化學鑒原》;還要學英文,學日文,硬著舌頭,怪聲怪氣的朗誦著,對人毫無愧色,那目的是要看「洋書」,看洋書的緣故是要給中國圖「富強」。……待到排滿學說播布開來,許多人就成為革命黨了,還是因為要給中國圖富強,而以為此事必自排滿始。」
5略舉一例,吳稚暉《豬生狗養之中國人》:「梁賊、梁強盜、梁烏龜、梁豬、梁狗、梁畜生、所謂梁啟超者,……」(作者按:下文全是髒話,略去不錄。)
6在愛國學社的影響下,《蘇報》「以鼓吹革命為己事」,最後被清政府查封。
7吳稚暉是鼓吹廢除漢字的先驅,持續幾十年研究、推廣漢字注音。他也認為教育是實現無政府主義的重要途徑。一九一五年,他與蔡元培等人組織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廣大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一九一六年又與法國政府合作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在這一背景下,周恩來等人赴法「勤工儉學」。
8克魯泡特金(1842-1921),俄國無政府共產主義者。他認為互助是人類生存下來並不斷進化的原因,未來社會將是通過自由契約組織起來的城鄉各自治公社的聯盟。他歡迎革命,但反對布爾什維克製造革命。
9吳稚暉《與友人書論新世紀》:「《新世紀》之大旨,曰眾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無法律以束縛鉗制之,而所行所為,皆不悖乎至理。為善出於自然,而非出於強迫也。唯然,故無所謂政府,無所謂種界,更無所謂國家。」吳稚暉想像的這個新社會,物質文明十分發達,凡勞動都歸機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兩小時,人們享用的東西應有盡有,使人各取所需。全世界共用一種語言,百分之八十的經費用於教授人們生活科學知識,百分之二十的經費用於教授人們無政府思想。
10吳稚暉《吳敬恆致中央監察委員會請查辦共產黨函》:「(一九二七年三月六日晚),本委員告陳首領(陳獨秀):「研究共產學說,自為共產黨之責。若實行共產,五六年前蘇俄代表越飛,在廣州語孫總理,略在二百年之後。以我理想,二百年尚嫌不足。」陳首領笑我太迂,我言:「急切輕掛招牌,正是贗鼎。」陳說:「你更瘋顛。請問中國現在的共和不是偽的麼?但你以為康有為之復辟,與偽共和孰優?」本委員遂知中國共產黨欲實行偽共產,意在言外。因突然提問,問陳首領:「你定中國實行列寧式共產主義是若干年?」彼不遲疑而答曰:「二十年。」余作駭極之情狀,隨即將陳首領所定二十年中國可實行列寧式共產主義一語,請楊委員(楊銓)於隔座特別注意時,羅首領(羅亦農)似怪陳首領直率,合座默然。本委員即亂以閒話曰:「如此國民黨生命止剩十九年了。前時,總理答越飛,國民黨國民革命完成應需三十年,若你們共產黨急迫至些,未免取得國民黨的生命太快了一點,應當通點商量才好。」」
11林森(1868-1943),西山會議派領袖之一,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任國民政府主席,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因車禍去世。